《记住乡愁》| 端午节那些事儿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端午节的众多民俗都与纪念屈原有关,但又有多少人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屈原呢?今天我们一起聊聊吧!
屈原不姓屈
“
屈原者和端午带拼音,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在屈原生活的年代,“姓”和“氏”是分开的,
有“姓”有“氏”,妥妥的是贵族才有的权利。
在贵族圈儿里,关于“姓氏”有个规则,
男人一般都以“氏”相称,女人才称“姓”。
所以,“屈”是屈原“氏”,而不是“姓”。
那屈原到底姓啥?
司马迁都说了,跟楚怀王同姓,
你不认识楚怀王,也应该认识他妹妹——
芈月
现在你们知道了,屈原姓“芈”,
看过《芈月传》的你们都认得,
不用再标拼音了。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但最为中国人接受的是“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和端午带拼音,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但从文字记载来看,最早把端午节和屈原挂上钩的是南朝的吴钧:
“
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罗水,楚人哀之……今五月五曰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他至少比屈原小750岁!!!
如果说端午真的是为了纪念屈原
那这七百多年人们都干嘛去了?!
从文字本身来看:
“
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这个很难写的“糉”字就是“粽”的古字了,
《说文解字》大家都知道的吧?!
你看,就算是最早记载粽子的人,
也比屈原小400多岁呢!
所以说,不要给屈原太大压力,
从上述资料来看,端午节是不是和屈原有关,还真的不好确定!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怎么过
虽然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并不如历史传闻那样,但这并不影响端午节在全球华人圈中体现出的文化价值。
除了龙舟和粽子,正宗端午节还应该做这些
挂艾叶菖蒲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可使主人身体健康。艾草也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从中国古代开始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也是因为它具备医药功能而来。
饮雄黄酒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熏苍术(zhú)
薰苍术是指用苍术消毒空气。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后点燃,燃烧时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本草纲目》记载:辟一切恶气,用赤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诊,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目前苍术被临床广泛应用于门诊室、病房等处的空气消毒。
佩香囊
佩香囊,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赛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前往妈祖庙祭拜。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美好的愿望。而在屈原的家乡湖北归州,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据说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以上为陆作网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