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词读句重积累,字里行间悟亲情——《端午粽》说课
3月25日下午,万泉小学与西颐小学等校在北校区礼堂开展了“团组式”联合教研活动。万泉小学语文团队就近年来在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探究”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相关思考进行了汇报、交流。共同参与活动的学校有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海淀学区语文各基地校、北京市延庆区八里庄小学、内蒙古科尔沁各校、内蒙古准格尔旗薛家湾九小、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西榆林中心校,以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洋河南镇明德小学。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在此基础上,“学习独立识字”的学段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能借助语境,运用学过的多种方法自主识字。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对第一学段提出的阅读目标之一,也是低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因此,本课努力运用恰当策略,指导学生读通、读好长句子。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担着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重任,而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感悟浓浓的节日亲情。
二
单元内容分析
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家人间浓浓的亲情。其中,《静夜思》《夜色》《彩虹》分别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呵护和关爱之情。而《端午粽》是一篇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和种类,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表现了节日下的团圆亲情。
本单元重点落实两个语文要素:一是读好长句子,二是语言积累,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长句子有三种,一种是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如《夜色》出现了长词语和“一怎样就怎样”的复句。第二种是分句较多的长句子,如《端午粽》出现了分句较多的长句和长句群。第三种是分句较多的长反问句,如《彩虹》一课。因此朗读呈现出难度逐渐增强的趋势,每篇课文也肩负不同的读好长句的教学功能。
三
学习者分析
从识字方面看,本课大多数生字都是生活中的常用字,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像“端”“粽”“据”等字学生不太熟悉,可结合语境识字。
从朗读方面看,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但读好停顿仍有难度。因此,读好长句的停顿是本课朗读练习的重点。
从传统文化方面看,端午节是学生知晓的传统节日,端午粽是学生喜欢的节日美食。少数学生对端午节的历史和习俗有初步了解。
四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46个生字、4个偏旁,会写2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3.理解“勇敢”等词语的意思,用扩词等方法积累一些常用词语,归类积累“×来×去”,尝试说这样的词语。
4.积累古诗《静夜思》《寻隐者不遇》。
5.初步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浓浓的亲情。
五
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为了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交融起来,教学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指导策略。
《静夜思》一课重点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思念之情。《夜色》一课,读好长句的词语连续,读出父母呵护下成长的快乐。而《端午粽》重在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群,读出粽子的色、香、味,体会端午节的团圆亲情。《彩虹》要读好多个分句的反问句,读好分句间的停顿和问句的语气,体会小女孩对家人的关爱之情。
语言积累方面,《静夜思》通过朗读背诵达到古诗的积累;《夜色》用扩词的方法积累生活常用词;《端午粽》在阅读归类中积累“白白的、青青的、红红的”描写颜色的叠词,体会叠词在句子中的韵味和节奏;《彩虹》通过说一说,积累“x来x去”“飘啊飘”等重复动作的词语。
下面以《端午粽》第二课时为例,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做汇报。
六
课时教学目标
1.巩固识字,认识新偏旁米字旁,会写2个生字“米、真”。
2.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运用词语连读端午节古诗5字4句,正确停顿,结合句意等方法读好长句子。
4.图文结合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和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端午节吃粽子的快乐。初步了解粽文化。
七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
2. 复习词语。
3. 读好“一”字短语。
复习生字及新偏旁立字旁,巩固“午”的写法。词语复现端午节古诗5字4句,巩固生字。读好“一”字变调,是为理解句意,读好长句作准备。
环节二:读好长句,感悟粽情
1.读准“一”字变调,理解意思,读好长句
本课“一”字短语比较多,读音不同。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秋天》一课中学习过“一”字变调,本课是对“一”字变调朗读的巩固,读好长词组停顿。比如:一到端午节、一锅粽子。学生通过读“一”字短语体会到一个词连起来读,两个词分开读。接着再把“一”字短语放回句子中,引导学生发现:“一”字在不同的词语中的意思也不相同,有时表示数量,有时也当“每,每到”讲,这时就不难体会出端午节外婆包粽子,盼望家人团聚的心情。
2.抓叠词短语,品色香味,读好长句
通过问题“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颜色的叠词短语,读好“的”字短语,再借助图片、对比朗读,感悟叠词的韵味和节奏,同时拓展积累“( )的( )”。学生还通过图片再次认读“糯米”一词,教师出示“米”字象形图,引导学生了解“米”的演变,感知汉字形义结合的特点,帮助记忆字形。又通过观察发现与对比,认识“米字旁”。教师指导书写“米”字。之后再读短语,最后把短语送回句子中,注意读出标点的停顿,感受粽子的颜色美。这样,学生识字、学词、读句、悟情,整个过程水到渠成。
接下来,抓住句子中的两个动词,“一掀开……就飘出……”,在读好顺承动词的连贯与停顿中闻粽香,又通过抓“又黏又甜”一词食粽味。难怪小作者说:“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再读这句话,而后通过换词理解了“十分好吃”的意思。
3.联系生活借助图片,赏南北粽,读好长句
从文本到生活,了解粽子的种类。对于粽子的种类,课文介绍了三种,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但随着地域的不同,喜好不好,粽子的口味也不同。教师借助图片,介绍其他种类的粽子,通过图片的直观感受,联系生活中的体验,一下子激起学生对美味的兴趣。再读文中吃粽子、分享粽子的句子,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标点停顿,词语连读,结合句意断句的方法,也能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这一环节整合单元语言积累和读好长句两个要素。分散多个分句朗读的难点,提升朗读训练,其间学生发展表现为由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由读正确到读懂进而读好的过程。
环节三:结合资料,感知文化
1.从吃粽子到祭屈原,了解渊源
当学生对粽子的种类和美味兴趣浓厚时,引发思考: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通过教师的介绍补充,了解屈原的故事,揭开端午粽背后的历史文化。
2.从历史文化到饮食文化,感受团圆情
楚人包粽投江纪念屈原,慢慢地粽子流传开来直到现在。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一个习俗,同时了解了端午粽背后的历史文化和饮食文化。而今,我们家人一起包粽子、吃粽子,更多是感受这份节日亲情啊!此时再来回读课文,感受端午粽的色香味以及小小粽子中饱含的情感。
3.从端午节到传统节日,感悟传统文化
这一环节体现了多学科整合的理念,与历史知识、饮食文化相融合,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
环节四:语境识字,指导书写
1.语境识字,巩固生字
五月初五端午到,箬叶糯米把粽包,中间放颗红红枣。还有红豆和鲜肉,外婆手儿真是巧,总能让我吃个够!纪念屈原是为何?多多读书就知道。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最后,出示创编的小儿歌,再次认读本课生字,不但对生字进行了反馈,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生字的学习,既增强了识字的趣味性,更提高了识字的实效性。
2.抓住难字,指导书写
“真”是学生的易错字,留在最后重点指导。指导时采用“一看结构抓特点,二看笔画找位置,三看笔顺慢慢写”的方法,教师范写,学生书写,师生评议。
板书设计:
八
本课教学特色
1.关注教学目标的过程性,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分散难点,落实读好长句子的教学重点。
2.关注汉字形义相连的特点,多元识字,学用结合,增强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3.既联系生活,又结合资料,努力发掘传统节日深层的文化意义,体会节日文化内涵,感受节日亲情。
作者简介
宋启春,海淀区万泉小学曙光校区语文教师。中共党员,从教22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先后任教过低、中、高各学段语文教学工作。工作中她始终坚持“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教育理念,勤勉、有爱、负责,并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被评为“海淀区语文骨干教师”。
以上为陆作网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上一篇: 【总第120期】统编版一下《端午粽》微课及教学设计
- 下一篇: 大语文第五首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