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 农业的区位选择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第1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课程二“农业地域的生产与发展”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第一项内容,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必要知识基础,对“工业区位”、“地域联系”的学习有示范作用。
2、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内外部知识的联系
①划分知识组成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因素、农业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条件因素又包括: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土地;
农业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技术;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
②分析内部联系
光照、热量、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
自然条件因素、农业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三个因素之间是并列关系;
③分析外部联系
联系已学习过的城市的区位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可联系乡土地理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2.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具体案例学习理解农业地域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热爱家乡,了解家乡,服务家乡。
(四)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四、德育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中,力图充分挖掘本地的教学资源,采用案例探究和小组合作模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对图表的判读和身边实例的解读,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德育层面上,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从而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吃货眼里的中国地图”,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食材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材料]:倪家营小麦丰收、肃南牧场,李绅悯农。
[教师提问]:根据图片和材料,尝试总结农业生产的概念?
[学生看图回答]: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
[教师提问]:为什么倪家营和肃南县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教师讲解]:农业的我们按照传统分为两种:小农业单指农业生产,大农业分为农林牧副渔五类。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师生一起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细化: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还有没有,思考下?
(举例:饮食偏好同样也会影响农民的决策;比如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曾是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人喜欢喝咖啡,因为,印度尼西亚没有发展茶叶生产,而是成为咖啡生产国)
思考:下列现象与影响农业区位的哪个主要因素关?
1.张掖市制种基地建设
——气候
(光照、热量、水分影响作物种类、复种指数、产量和农业地域类型等)
2、张掖葡萄与法国产区土壤对比
——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3.肃南祁连牧场与临泽鸭暖乡制种玉米
——地形
(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
4.张掖乌江大米
——水源
(水源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
5.张掖城郊发展观光农业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6.海南岛与张掖蔬菜远销各地
——交通
(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地理教学,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讲解]: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因素相对稳定,不利因素可以适当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
而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教师讲授]: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而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农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地理教学,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三)板书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区位
(3)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