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帆一片日边来,是李白眼中景色还是李白说自己乘舟而来?
前言
老街遇到的问题是:唐代诗人李白《望天门山》中,孤帆一片日边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乘舟路过长江天门山时眼中所见的壮丽景色。至于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就不太好说了。看到美景吟诗一首是诗人的习惯,不过这首诗四句都是景色,似乎没有太多的深意。
这首诗看上去比较简单,不过有几个小问题值得注意,特别是”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怎么理解?下面老街一个个说起。
一、李白的格律诗
好多人说李白作诗不擅长格律,甚至有不少人说李白不做格律诗。其实并非如此,李白格律诗写得也很好,比如这首就是标准的近体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开、回、来,是平水韵的【上平十灰】,在唐韵里,灰、咍韵也是通押的,这首诗无论押韵、黏连、平仄都是标准的近体绝句。
李白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歌行体,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等等。但是李白也有很多优秀的格律诗作品,无论是五律、七律、排律都能证明李白不是不会写格律诗,而是不太喜欢写格律诗。而且李白的七言近体绝句常常被人认为是唐朝第一流作品。《唐诗品汇》中说:“盛唐绝句,太白高于诸人,王少伯次之。”胡应麟在《诗薮》中也说:“七言绝以太白、江宁为主......
下面这首五言排律,完全可以看出李白对于格律的掌握十分熟练,《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
独坐清天下,专征出海隅。九江皆渡虎,三郡尽还珠。组练明秋浦,楼船入郢都。风高初选将,月满欲平胡。
杀气横千里,军声动九区。白猿惭剑术,黄石借兵符。
戎虏行当剪,鲸鲵立可诛。自怜非剧孟,何以佐良图。
二、为什么“至此回”?
刘欢有句歌:大河向东流...........长江也是向东流的。为什么第二句说“碧水东流至此回”呢? 这一点《诗境浅说续编》 解释:
大江自岷山来,与金沙江合,凤舞龙飞,东趋荆楚,至天门,稍折而北, ……
天门山是安徽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西梁山的合称,这里正是长江改到北上的地方。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准确,“至此回”并不是指江水到这里改了方向了,而是指江水冲击到两边河岸上,形成了的盘旋激荡的壮丽景色。李白不是在这里画地图讲地理,而是用诗的语言写眼中所见。
类似的诗有这首,李白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描写过黄河: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有“至此回”的意思。不过还有版本说这一句应该是”碧水东流直北回”,说的是长江至此改道北上。如果从大处着眼是长江北上,从小处说是江水在岸边盘旋。
三、前后呼应与含吐不露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讲到:
周珽曰:以山相对,照应“中断”;以水流回,承应“江开”,意调出自天然。
第一句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照应“楚江开”。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照应“天门中断”。
第四句由第三句引出,两岸青山似主人,孤帆一片似客人,一来一迎,两岸青山似乎在夹道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结尾一句留给读者不尽的遐想。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过: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弦外有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四、孤帆一片,是眼中所见还是指自己?
这个问题就有点复杂了。单单从诗句看,前三句自然是眼中所见,但是第四句未必是眼中所见,诗家语言跳跃变化是很正常的事情。
周振甫 在讲解诗家语时特别举例岑参的《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蜀道难赏析,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前四句是站在作者的角度,但后四句就成了杜陵叟的话(信中的内容),好像没有什么衔接,直接跳跃到两外一个人的角度。所以这首诗很容易把读者搞糊涂。
在回到这首《望天门山》。李白乘舟而下,自西向东蜀道难赏析,如果是下午黄昏,太阳在西边,日边来的是李白;如果是上午,或有逆流的孤帆从东方日出之处而来,就是眼中所见了。
结束语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天门山》,似乎四句都是眼中所见更符合逻辑一些。例如《增订评注唐诗正声》记录到:
说尽目前山水。将孤帆一片影出“望”字,诗中有画。
不过也有其他意见,《唐诗鉴赏辞典》认为“诗题应该叫 舟行望天门山”,认为最后一句是李白自己乘舟而下,远望天门山,孤帆一片是指的自己。
您觉得呢?
@老街味道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诗中透露出深深的隐忧
学习填词先从看懂词谱开始 为什么相同词牌会有不同的词谱呢?
王安石因这首词被苏轼称为野狐精 李清照却说王安石填词是个笑话
有人认为李白不按照平仄写诗,杜甫却严格按照格律,是这样吗?
- 上一篇: 烈士小故事王二小的故事在线阅读
- 下一篇: 市场营销对企业和管理者,到底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