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赏析
摘要:《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所画,原画《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好似连环画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
关键字:顾恺之 洛神赋 名画
顾恺之是中国人物画的鼻祖,他的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被后世称为“铁线描”。唐代张彦远对顾恺之的画评价为:“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雷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也”顾恺之是江苏无锡人,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有“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称,擅长人物画作。如今世上流传的顾恺作品摹本有歌颂曹植与甑氏爱情的《洛神赋图》,劝诫妇女德行的《女史箴图》古诗绘画,《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全卷共分成三个部分,主要写了曹植和洛神的真挚纯洁的感情故事。人物安排相宜,在不同的空间里非常自然的进行交替、重叠,在山川各种景物的描画中,很好的展现出了一种空间美。山川树石的景色画法幼稚又古朴,很好的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花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烁若芙蕖出渌波……”顾恺之的这幅千古名画,意境缠绵,画风古朴,可以说是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与文学完美结合的早期典范。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洛神赋图》。现存的画卷只有宋代流传下来的摹本,但是它也较为完整保留了顾恺之大多数艺术特点和魏晋六朝时期的绘画风格,被称为最类似原画的画卷。顾恺之传世之作《洛神赋图》是在观看了《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产生了深刻的感触才画的。传闻曹植小时候曾经和县令甄逸之女相爱,可是后来甄逸之女被嫁给他哥哥曹丕作为皇后,而且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又死于流言蜚语。曹植在获得甄后遗枕后做了梦,这才写出《感甄赋》用来纪念她,明帝曹睿又把它改名为《洛神赋》流传于世。而洛神又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世人称作宓妃。把甄后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甄后的怀念和寄托。《洛神赋》通篇语言优美,撰写动情,人神恋情动人心魄。顾恺之读过以后,非常的感动,于是凝神用心绘画了这幅《洛神赋图》。此画一出,世上没有别人在再敢绘画这幅图,因此成为历年来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洛神赋图》为绢本设色,采用连续图画形式呈长卷,长572.8厘米,宽27.1厘米。画面通过曹植和宓妃形象的反复上演,描绘两人的情感动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殊途”不能相守的凄美爱情。
在绘画《洛神赋图》时顾恺之充分发挥了他的艺术想象力,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形象十分鲜明的刻画在画作上,充分表现出《洛神赋》中充满幻想的浪漫情景。伴随着画卷的展开,观画者在画家思路的引导下,想法和心绪都不由自主地随着人物的心情惊喜或者悲痛。画家根据原著作中的内容展开联想,塑造出画卷中玩闹嬉戏的各路神仙,鹿角马面、蛇颈羊身的海龙、豹头模样的飞鱼、六龙驾驶的云车等这些综合的形象,这些奇禽异兽的形象鲜活的穿插在山川中、在树木里、在流水等各种自然景色之中,与各位神仙、洛神还有岸上的路人行人,形成了动静结合却又拉开了空间上的距离,营造出了奇异飘渺的幻觉境界和优美抒情的浪漫情怀。
画卷从曹子建第一次遇见洛神开始,用非常极其又鲜明的形象,描画出了一副哀怨缠绵的图。主人翁曹植在垂柳岸边非常不经意地发现崖畔洛水的上面飘来一位婀娜多姿女神,神情如痴如醉,与之形成对比。他害怕惊动神女,而又下意识的用双手拦住侍从们的热情的目光,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初见洛神时的惊喜、不知所措的神态。这幅画的高明之处在于顾恺之他在处理曹子建的侍从们的时候,把他们画得非常程序化,用侍从们呆滞的目光、木然的表情,来衬托出了曹氏喜不自禁的情态,使画面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这时候人们看到的曹植的神情是既专注又惊讶,内心既激动外表又矜持的复杂心情,这是言语所难以表达的。
其后画到“冯夷鸣鼓”.“女娲清歌”以及诸神游戏的部分,情节也非常的细腻丰富。与洛神的满腹心事不相同,又和曹植的惊疑不定更形成鲜明对比。用“铁线描”的手法向世人展示出了曹植和妃子在洛河游玩的景象。歌舞升平,怡然自得,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
最后一部分描绘了洛神就驾启程。表现洛神离开以后,曹植对她的追忆与不舍。曹植乘坐轻舟溯流而上追赶云车,希望再次见到洛神的身影。但是无奈人神相隔,早就已经见不到洛神的踪影。思念和悲伤之情不能自已,导致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在洛水边等到了天明,流连忘返的场景。直到随从们赶车上路,曹植仍然在不停的回头张望古诗绘画,最后怀着不舍和无奈的心情,走上了返回封地的路途。曹植的怅惘之情生动地呈现在了画卷上,使观者被洛神与曹植之间的真挚感情所感染。
这幅画以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梦幻世界,先后描写洛神的面貌,姿态和装束,自己诗人的爱慕与和洛神的感动,把洛神多情的性格刻画的十分到位。特别是在最后写到了由于“人神子道殊”,洛神含恨赠珰而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八个字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完全得到了证实,这幅画唯一的不足体现在了人物和背景之间的比例关系失调,近景和远景拉不开距离,高山就像土丘,大河好像小溪,至于树木就只能画一个轮廓,绘画技巧相当稚拙幼稚,这种状况在中国绘画史上顾恺之所处的时代非常常见,而且一直延续到了隋唐以后才得到真正的改变。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中勾勒色彩的人马画技法意味着人马画已具备了独立成为一种画科的艺术条件。《洛神赋图》构图技巧:画面生动感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顾恺之不愧是第一位留名画史的人,他的禀性中颇有艺术家与生俱来的天真、善良、风趣、大度,人物亦是顾恺之最擅长的。
通观《洛神赋图》,此画作稍显不足之处是对于山川树石的处理还略显简单,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整幅作品的装饰趣味。此外,衬景中对车船、女娲以及怪诞神兽的描绘都极为生动鲜活,使整幅画面充斥着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此幅作品无论构图、情节的展示、人物的刻画以及笔墨绘画技巧方面都可称得上是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之瑰宝。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还根据曹植的《洛神赋》中文字的描绘,创造了许多神仙和奇禽异兽。实际上,这些神兽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完全是画家凭想象将多种动物的特征融合成一体而画出的视觉形象。如他画出的海龙就长着一对长长的鹿角、马形脸、蛇的颈项和一副如羚羊般的身体,他画的怪鱼也长着一只豹子一样的头。它们虽然奔驰在江水之上,却没有飞溅的水花,就如同腾飞于空中一般。这种高古的绘画技法,烘托出了画面的热闹,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神秘感。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
顾恺之曾经说过说“凡将摹者,皆当先寻此要,而后次以即事。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凡画人,坐时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鲜微,此正盖山高而人远耳。”通过对顾恺之作品的解读和他画学理论的研究,和图文搭配使人们有机会和古代大师的精神对话,在人物、形象、神态、色彩、山水、思想创造等各个方面上都有了心得领悟和收获。中国古诗画所传达的思想不仅仅沉淀着传统美学理念也是中华民族奋发不息、乐观向上民族精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顾恺之《洛神赋图》.
[2]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
[3]丁羲元.《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6月128-130
[4]陈绶祥.《中国书画鉴赏辞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2月:47-48
[5]陈龙海.中国古代艺术精品鉴赏丛书》.岳麓书社
以上为陆作网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上一篇: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感慨的句子 人生没有不散的宴(精选23句)
- 下一篇: 中秋节诗句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