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阅读效果最大化?我想到了这3点
小黑特别喜欢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以前看过一遍,书上画满了曲线和歪七扭八的批注。只可惜不知道丢到哪个角落找不到了,没想到以后就成了她的心病,还想看又没有,着急了求我,我就只能再买一本。
对同一个故事喜欢到这种程度,从小到大,这还是第一次。因为特别喜欢,她还愿意和我分享。有一次她和我说,“妈妈,我发现曹叔叔和我写作的方法不一样。我喜欢直抒胸臆,但他喜欢含蓄,不太爽快,如果他也学学我就好了。”听了之后让我又惊又喜。惊的是,“你是个什么东西?居然让大作家向你看齐?”喜的是,她多少带了点批判阅读的意识,看书不是只图个乐,还能注意到人家的写作风格,并联系到自己。果然,阅读影响思维习惯,而思维习惯的改善会让小孩更爱学习和思考。可为什么花费同样的时间,同样是读书,有的小孩看过就忘,有的却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是不是方法不同呢?到底怎么阅读才能更有收获?想来想去,我觉得这3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1
以两个原点为中心向外扩散
看书要以两个原点为中心,向外扩散。一个是以兴趣为中心。保护好这个中心,才能爱上阅读、持续阅读。有几位朋友找我推荐书单,其实我也搜集过官方书单并在文章里发过“”。但我觉得并不一定完全照着书单看。因为阅读是一件“个性”的事,所谓中小学生适合读的书单,都是参考,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发现小孩的阅读兴趣。国家的书单,是扫盲的需要,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而不是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而未来需要的人才,是活出自我光彩的人,是在某个不起眼的领域也能做到极致的人。小黑前几天放学回家一直念叨在学校看的直播“天宫课堂”,说了解了很多太空常识古诗配画简单又好看,还有不明白的就不停地问我,可这么高级的学问我哪懂啊?于是我就给她买了本书,《征程——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好看是好看,只可惜小孩看有点难,本想着独立阅读的书让我整成亲子共读了,我还得每天讲一篇...
类似这样,我们家好多书,都是按她口味买的。小学生书单上的书,我也是和她商量,喜欢哪种就先看哪种。一个是以学科为中心。以学校科目知识为中心,读相关的书。比如,小孩喜欢语文书上哪位作者,可以买几本这位作者的书,想了解某个节气,可以买本节气主题的书,喜欢课本中哪个历史人物,可以买些和这个人物有关的历史书...读这种书,针对性强,还可以延展视角,也因为习惯了会用联系的思维看问题,还能渐渐学会举一反三。在我以前的一篇文章里,从这个角度讨论过学霸的炼成“”。毕业后我才明白,为什么我小时候学习那么费劲了,就连历史都不好,而我一向自以为是擅长文科的呀!一到材料分析题,脑袋就嗡嗡的,半天憋不出十个字。因为我没看过任何相关图书,对背景丝毫不了解。课文内容对我来说就过于抽象,我只会死记硬背条目,我甚至到现在都没真正搞明白“商鞅变法”“一条鞭法”到底变了什么?我是后来才悟出,所谓课堂教育并不是听完就结束,而正是自主学习的开端。通常学霸们都深谙此道,可惜我明白得太晚。天天只抠课本,就算累死成绩也上不去呀!人和人的智商都差不多,最原始的差异无非就是生长环境造成的视野高度不一样。开头不好,基础不扎实,后边的差距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所以到小黑这,我总是问她当天学了什么,也很重视她放学路上和我聊天的那几分钟,有机可乘需要买书的,赶紧搜赶紧买!
2
精心筛选几本“手边书”
读书一定要认真。先求认真,再求速度。阅读习惯的好坏,一定会影响到消化吸收。我一直深信,小孩喜欢的书,如果是好书,鼓励她反复读,是有意义的。而且我鼓励小孩在书中勾划做批注。因为这一点,我还挨过老黑训,说我带了不好的头,这样做就是不爱惜书。简直气昏了我。书是什么?书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工具,只要能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不必太过拘泥于形式。批注是读书时思考的印记,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记录,才能把各种想法串联起来,有更大的收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复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收获。老话讲,“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本周易定乾坤”说的就是反复研读的成果,虽然有人觉得夸张,但把书学透的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鹤林玉露》上记载: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同一个东西研究到了一定境界,出类拔萃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我觉得增强小孩的读书效果,有个方法,就是准备两三本“手边书”——时常放在身边有空就想看的那种书。眼下,小黑的手边书是《唐诗三百首》,因为我买了好几本,放在客厅卧室的不同地方,她随手一拿就看到,慢慢的就习惯了。我觉得尤其唐诗这种东西,不是读一遍就够的,需要反复体会才能体会出意境。小孩年纪小,阅历少,一遍更是读不透。而我以前深深地吃过“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亏,有些东西反而还是小黑教我的。比如前几天去北海,看到湖边的垂柳,小黑就背出了下面这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讲真,这诗多简单,我也很熟悉,但却从来没有意识把它应用在任何地方,因为有一处我没理解透。这个“碧玉”啥意思?石头和树有啥关系?这里头有哪些典故?...我都不知道,还是小黑告诉我的。所以,不要让阅读的宽度取代思考的深度。与其到处找书,真不如费些功夫把一本书读透。
3
对路的阅读方法需要训练
前面说鼓励一本好书反复看,但其实看的过程也是讲究方法的。方法好了古诗配画简单又好看,一遍就顶十遍,方法不好,一百遍都没用。看数学书不需要咬文嚼字,文字就是为了获取信息服务,关键是掌握数字的规律;但看语文书,就需要一段一段地分析,一个字词一个字词地抠,除了学会字词,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所以不同科目的学习方法必然不一样。拿语文举个例子,读古诗的时候,为了学得深刻,可以尽量在头脑里生成画面,读着读着就会发现意境特高级。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几个字,简直把画面写活了。还被王国维认为是“千古壮观”的名句。想象一下,在边陲大漠的天尽头,有一缕“孤烟”,为什么烟是直的?因为是看到的可能是烽火台点燃的狼烟,风吹而不斜(还有个说法是因为没有风)。长河边的日头特别圆,为什么感觉落日圆?因为白天的日头太刺眼,很难看得清楚。读完是不是感觉画面壮阔雄浑还很唯美?读完古诗做手抄报、诗配画的方法就很好,因为记忆文字的同时还要想着配图,毕竟费了点心思嘛。但千万不要形式大于内容,不能读完诗马上就迫不及待去画画了。读书,还是更要注重思考的过程,有的小孩虽然迟迟不动笔,但在他头脑反复翻腾的这个过程,就已经无比珍贵了。还有一种视频剪辑的方法,也比较适合学古诗。想象一下,把一首诗变成一个好看的视频,画面会有哪些场景呢?每个场景中又有什么具体的布景呢?镜头切换几次?...现在小黑读诗不求快,背得滚瓜烂熟的也并不多,但每学一首,只要我有时间,都会和她再现一遍动态场景。比如下面这首,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如果想把头脑里的视频“拍”得丰富,在准确了解诗词表达内容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发挥想象力:除了苍山和白屋,诗人可能还看到了什么?屋子里面有哪些陈设?风雪夜回来的是谁?为什么这么晚回来?他可能有哪些感受?...总之,反复揣摩,意境了解透彻才可能熟练运用。文字背下来很快就会忘,反复背反复忘,只有变着法儿地把场景深深地印在头脑里,才能持久。好啦,想说的都说了,今儿就到这,大家小长假愉快~
往期文章:
以上为陆作网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上一篇: 梨花诗词篇
- 下一篇: 浅谈如何上好《采薇(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