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诗词(二)」春夏秋冬,在古代诗人笔下是这样的
#教育听我说#
1.春——《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提起春天,总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诗的前两句,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抽芽的嫩柳随风摇曳的姿态展现出来,那新发的柳芽如同碧玉一般,但却是柔柔绵绵的,一阵风吹来,缕缕枝条摇摆多姿,带给人扑面而来的清新感。
在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又用了拟人的修辞,将二月的春风比做剪刀含冬的诗句,可本来风是柔的,剪刀是冷冰冰、硬的,二者放在一起可能会有冲突感,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叶”二字,这仔仔细细将叶片裁剪出的剪刀,怎么会冷冰冰呢?于是将剪刀坚硬的形象柔和了下来。
春天总是少不了新绿,全诗读下来,色彩鲜明,生机满满,营造出的场景生动形象,给人活力满满的感觉。
2.夏——《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上一篇文章分享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有接天的莲叶和映日的荷花,这首《小池》,虽然也有同样的景象,但是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带来的感受又不同了。
先看标题——小池,作者所有的句子都围绕着一个“小”字,展示出最精致的画面,表达闲情雅趣。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小池的情况,是由“细流”诞生的“小池”,一个“惜”字的拟人,不仅把泉眼写活了,更是为流水增添了微小感;从细流上看到树荫,“爱”字同样也是拟人,把那树荫生怕细流受到炙烤的感受也展现了出来,在这里通过对阴影的描写,让画面间接充满了阳光,整个细流空间变得因流动而闪烁了起来。
诗的后两句是对池中景致的描写。诗人写荷花荷叶,但却不描写它们艳丽的色彩和曼妙的姿态,只是在诗里写了一个“尖尖角”,正是细微之处见功力,并通过一只蜻蜓的动作,将初夏的生机展现了出来。这小荷啊,才刚露出一个角,那便有蜻蜓停在上面欣赏风光了。这句其实是一个静态描写,只是写蜻蜓立在荷尖,但是却充满了动态,一个“才”,一个“早”,仿佛一张动态照片,把这转瞬即逝的景色留在了诗句里。
3.秋——《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天如何,自在观赏人的眼里,秋日如何,自在诗人的笔下。刘禹锡一反常态,将古来诗人的悲秋之情转为今日自己的豪迈奋发,读来气势磅礴,心情开阔。
诗的前两句,作者利用对比,将自古的寂寥之秋与今日自己的“胜春”之秋做以对比,奠定全诗的基调,展示自己昂扬向上的斗志。即便是寂寥的秋,仍能生活勃发的春,这该是怎样一种豪情?又该有怎样的心境?别急,后两句立刻就来。
诗的后两句,写了一只仙鹤载着作者的诗情直冲云霄。晴空的蓝、云朵的白营造了本来恬淡的分为,而仙鹤的身姿在这份景致中尤为突出,那本自如的云,经过鹤的冲击,向两边让开,动感十足。仙鹤载着的是什么呢?是诗人的诗情,是诗人昂扬的精神,其实也是他自己,他将鹤作为想象的载体,虚实、动静结合,表达自己的旷达和开阔。谁能看出这是诗人被贬后所做?仍有这样的豪迈奋发之情含冬的诗句,属实难能可贵。
4.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是我心目中写冬天景色、写雪的很优秀的诗之一。岑参作为边塞诗人,他笔下没有风花雪月,更多的是军中气象。在本诗第一句,他用大开大合的气象写了边塞雪景,北风席卷、百草折断,是怎样的狂野和猛烈,可是紧随其后,他又这样描述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是北风却被写作春风,本身雪花却被写作梨花,和上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雪凝在树上的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虽寒冷,却有一丝暖意。
到了诗的最后一句,纷纷大雪中,朋友渐行渐远,逐渐地,身影淹没在漫天风雪中,唯一能见的,也只有马蹄的印记了。塞外送别大概如此,虽无柳可折,却情义深重。
以上为陆作网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