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古诗意思翻译
《夜书所见古诗意思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书所见古诗意思翻译(5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夜书所见古诗意思翻译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及解释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解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观察,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
2、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愿睡眠。 本诗交织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惦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衬托,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
3、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际的孤寂无奈、剧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独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玩耍场景犹
4、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夜书所见的意思,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际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玩耍、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暖和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qu
5、ot;动'情, 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白心愿。"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家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给予梧叶、秋风以人
6、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简单引起旅人的乡愁。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动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
7、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纳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头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安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
8、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非常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
9、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好像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欢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动。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挨次,应当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出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亮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 幕上映现出
10、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家乡的肤浅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际',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擅长通过艺术形象夜书所见的意思,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终以景结情,词淡意
11、远,耐人咀嚼。 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简单引起旅人的乡愁。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动听的小诗。 鉴赏二 情感评析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戏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简单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快乐好玩;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妙;他会想起亲人伴侣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诗歌抒发了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独孤独的凄凉之感。一江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相互酬唱。 第 5 页 共 5 页
以上为陆作网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上一篇: 草长莺飞二月天
- 下一篇: 长春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8单元《春晓》教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