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烟雨·江南——春雨时节话江南|文史宴
杏花·烟雨·江南是江南的名片,时值江南的梅雨季节,烟雨空濛,群山净洗,文史宴公众号特邀钢笔画家梓庭君撰文,带我们大家领略江南的如烟美景与璀璨文华,还有那些风流掌故、名士风采。文末还可欣赏作者的钢笔画作。...
大司马乱入:杏花·烟雨·江南是江南的名片,时值江南芳春,烟雨空濛,群山净洗,文史宴公众号特邀画家梓庭君撰文,带我们大家领略江南的如烟美景与璀璨文华,还有那些风流掌故、名士风采。文末还可欣赏作者的国画作品。
古龙写过《剑花·烟雨·江南》,我却总记成“杏花·烟雨·江南”。尽管至今我也没读过这本小说,但总是感觉书里的描写一定很美很浪漫。奇怪,难道就是为了“杏花”、“烟雨”、“江南”这六个字?
杏花————
杏花
其实杏花和江南的关联应该没那么亲密,杏不是江南的特产,杏花自然也就不会专属江南。我在江南从未看见过杏花,倒是在山东领略过大片云霞般的妩媚。
尽管我国从黑龙江流域到珠江流域,从东部沿海到新疆的绿洲,最主要的还是在黄河流域,杏都有分布,但是说起的时候,“杏花”、“烟雨”、“江南”这六个字却那么的顺口。
好像“梨花”说起来就有些生硬,“桃花”也难免有点俗气,而“杏花”却像春水里的锦鲤一样的顺一样的滑。
也许是受了“沾衣欲湿杏花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熏染,就再也不能把这三个名词分开,于是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杏花——江南……
杏与梅、桃、李、樱、梨等都同属于蔷薇科,开出的花相仿,也都是盛开在春季。但在吟咏春天的诗句里出镜率最高的还是杏花,其中最出彩的恐怕要算“红杏枝头春意闹”了。
作者是北宋的宋祁,不是太有名,但这一个“闹”字,却让宋祁在文学史上有了一个位置。王国维不是说了么:“这句著一‘闹’字而意境全出”,而宋祁甚至还因此被后人称为“红杏尚书”。
宋祁诗
本文作者原创
南宋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恐怕是有关杏花的诗句里被引用频率最高的,甚至当代的作家也常常搬用以给人哲理的启迪。
叶绍翁对春景春色细微之处的留意让人叹服,但这句或许还不是他的原创。因为在他之前的陆游就有过“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的诗句了,甚至早在残唐五代,冯延巳也写过“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
叶绍翁诗
本文作者原创
用来形容杏花的常常有“云霞”这个词,单株的杏花不觉十分繁盛,但花季里成片的杏林确实是如云似霞,或许因为杏是先花后叶而于粉红中不见杂色,或许因为花蕊花瓣随风飞舞而缥缈无形如梦似幻。
总之,中国文字的修辞有颇多的巧妙,初春的柳是“烟柳”,春天的雨是“烟雨”杏花雨的诗句,柳色的朦胧和雨色的空蒙都用一个“烟”字概括得不遗余地,却让我们的思绪飞翔得无拘无束……
烟雨————
江南烟雨
若把“烟雨”分拆理解为烟和雨,固然也不失美丽,但却少了联想的浪漫美感。这一个“烟”字,蕴含了多少缥缈和轻柔的意象,是啊,又有什么能柔过缥缈的烟呢?
“烟”只是对雨的一种绝美的比喻,雨细即可成烟。细雨也不为江南仅有,但春季的细雨却是江南最典型的气候特征,而此时淮河以北的地区却往往是“十年九春旱”的干燥感觉。更何况,这烟一般的雨是落在了细腻而秀美的江南。
和“铁马秋风塞北”相对,“杏花春雨江南”始终是江南的名片。
元代画坛大家王冕就有“展卷令人倍惆怅,杏花春雨隔江南”的诗句,诗名就叫《山水图》,不用再多说,只需展开想象的翅膀,江南的美景就如图画如花香一般沁入胸膺。
王冕像
江南的春季,风是“杨柳风”,雨自然是“杏花雨”。且不说“谁家旧宅春无主,深院帘垂杏花雨”,也不说“正杏花雨嫩,红飞香砌,柳枝风软,绿映芳台”,更不用说“沾衣欲湿杏花雨”了,“一枝红杏出墙头”的前景就是“平桥小陌雨初收”,而“深巷明朝卖杏花”不也要“小楼昨夜听春雨”么?
这样一个气氛,就忍不住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空蒙的雨,湿漉漉的巷子,丁香……”也好,丁香和杏花一样都是被人们专属于春天的江南的。
可能就是这首《雨巷》把江南的形象定格了,烟雨之中的黛瓦粉墙就是江南的最典型的印象,连同小桥流水、庭院园林渲染出了江南乃至中国的审美情趣和处世哲学。
钢笔画江南水乡
本文作者原创
在我国南北两条气候分界线——淮河和南岭之间,正是气候意义上的“江南”。每到冬春之际,北下的冷空气常常阻于南岭,而南上的暖空气越过南岭后被冷空气抬升,从而形成降雨。
2007年冬季发生在鄂湘黔赣的罕见雪灾正是冷暖空气相持不下的结果,而到了春季,则是大面积轻柔连绵的细雨了。
看这些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残杏枝头花几许,红恨清明雨”不都是眼下这时节的雨么。
如烟的春雨给杜牧的感受除了那首《清明》,还有这首《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连同我们的感觉也都随着杜牧的诗意隐现于这烟雨里,溶化在细腻柔美之中了。
嘉兴烟雨楼
烟雨楼台这一绝好的搭配在金庸笔下要数嘉兴南湖烟雨楼,尽管我实地看后大失所望,但这意境一直留有一个完美的画面:轻如雾淡如烟的细雨轻拂着瓦檐轩窗栏杆,只有静和柔飘荡在江南……
江南————
姑苏沧浪亭雨意
本文作者原创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诗大家再熟悉不过,我没有去考证志南是在哪里写的这首诗,这首诗描绘又是哪里的风景,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只凭第一印象就一定会把联想的地域归于江南。
从字面上讲,“江南”就是长江以南。而长江以南差不多是半个中国。显然,今天的人们不会把长江以南的鄂湘赣认作“江南”的,那么哪里才是江南呢?
从自然地理区划的角度看,江南是指除却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岭以北洞庭湖、鄱阳湖以南太湖以西的一片盆地丘陵相间分布的区域——江南丘陵区。
江南丘陵区
从气象学的角度看,江南却是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湖北宜昌以东直至大海的梅雨区。
梅雨区
从语言学的的角度看,江南大体上是以苏州话、上海话为代表的吴方言区。
吴语区
而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江南的区域就更复杂了。
从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秦汉时期的江南主要就是今天的湖北湖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始向东包括了江浙一带;唐朝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南岭以北的区域设立了一个地域广阔的行政区——江南道。
后来这个“江南道”又几度分割杏花雨的诗句,被称为“江南”的地区逐渐向东缩小;两宋时期把今天的苏南、浙江全境划为两浙路;直至明清时期,江南已专指苏松常嘉湖五府外加镇江、杭州两府,这已经和当代的江南概念几乎一致了。
唐江南道
宋两浙路
今天一提到“江南”,人们多把太湖周边地区和江南划了等号,甚至就干脆把苏州、杭州视作江南的代表。这里,就是黛瓦粉墙、小桥流水的江南;这里,就是蚕纱锦绣、丝竹弹唱的江南;这里,就是莲蓬桂子、龙井花雕的江南……
太湖流域
江南已经从两湖地区浓缩到了今日的苏南浙北地区那么,南京和无锡呢?长江之北的扬州呢?它们也是我们印象之中的“江南”吧。
在古代“大江南”时期,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一直就是江南的中心,谁能说秦淮河洋溢的不是江南的情调?而唐诗里的江南则大多就是指的是扬州。所以,仅仅以地理来划分江南的范围已经不太能概括全部。
今天的“江南”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更多的意义在于文化,文化浓缩了也跨出了地理的限制。
太湖、西湖流域包括之外的南京、扬州等等地区正是几千年来通过各种文学作品才在人心中建构起来的一个“江南”概念下的江南,一个文学的江南、诗意的江南。
从战国屈原的“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到南北朝丘迟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再到唐宋以来诸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好”、“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的名辞佳句,牵连出的“江南”何其的多样,又何其的一致。
更多的文字无需再举,只看白居易的这三首《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远眺雷峰塔
本文作者原创
在杭州西湖,在苏州园林,在黛瓦粉墙、小桥闾巷之间,不正是你我心目中的江南么,正如时下的美景——杏花、烟雨,在江南……
——————
刚得知有朋友过几天要来上海再去杭州,我随口就说:好啊,杏花烟雨江南,你真幸运……
江南总是给人柔柔的美感,再赶上烟雨笼着杏花,足以把人的魂化掉。过于柔美的形象可能并不总是人人喜欢,但是既然身在其中,好好感受一番也是不妨的,哪怕是真的迷了眼,丢了魂。
又是清明时节了,虽然这两天都是春日催眠,但在心里却总是这般风景——
杏花·烟雨·江南……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下面附上本文作者梓庭君的国画作品《梅兰竹菊》。
欢迎关注文史宴
以上为陆作网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上一篇: 杏花的诗句(樱花的诗句)
- 下一篇: 5. 关于杏,桂,菊,兰花的诗句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