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句子 > 诗词

上博馆藏|月宫意象,共沐清辉

时间:2022-10-11 | 作者:佚名 | 阅读:

上海博物馆2022年中秋假期期间(9月10日-9月12日)将照常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

每日参观人数限额4000人,所有观众(包括老年人、儿童)必须通过网络实名制预约(点击此处预约)。

中秋期间,除常设展览之外,以下特展也在火热展出中:

•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一楼)

• 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二楼)

• 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四楼)

上海博物馆期待与您共度佳节!

盼望着,盼望着,月亮圆了,中秋的脚步近了。

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的中期,因此得名“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古人选择在这个时候拜祭月亮,庆祝秋天丰收的喜悦,表达对家族延绵的期盼。久而久之,这一天就成了重要的节日。

八月十五的月亮皎洁圆满,人们以月之圆喻人之团圆,因而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节的主要活动,也大多和月亮脱不开关系。人们祭月拜月、赏月走月、观潮赏桂,再品尝月饼,共享团聚之乐。而在外的游子,也将思绪托付月亮月到中秋分外明,祈盼着“明月千里寄相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百年来,人们仰望着那一轮皎皎明月,生出许多浪漫的想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李白《把酒问月》

关于月亮的传说中,最为家喻户晓的莫过于嫦娥奔月。传说嫦娥偷食了不死灵药,于是飞升到了月亮上,年复一年地忍受着与丈夫后羿分离的寂寞。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开始,故事里奔月后的嫦娥可不是人们印象中美丽的仙女。东汉张衡在《灵宪》中记载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即嫦娥奔月之后化身为了一只丑陋的蟾蜍,这或许是她偷食灵药的惩罚吧。

在开元十年月宫葵花镜上,就描绘了这样的月宫故事:左面是桂树,右面是玉兔在执杵捣药,兽钮下方是一只跳跃的蟾蜍。

唐 开元十年月宫葵花镜

上海博物馆藏

后来,月宫的故事不断演化,嫦娥也从蟾蜍化身变为了绰约的仙女。嫦娥还有一只“宠物”玉兔,它举着药杵,捣制着可以令人长生不老的仙药。

月宫故事是唐代流行的铜镜纹饰题材。在这一面唐代的月宫菱花镜上,左上方为凌空飞舞的嫦娥,体态修长,帔帛随风飘舞,与唐画中的飞天相似。她左手持“大吉”牌,右手托果盘,其下方是玉兔与杵臼,右上方有桂树,树下是跳跃的蟾蜍。桂树、嫦娥、蟾蜍、玉兔都是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经典意象,常用来指代明月。

唐 月宫菱花镜

上海博物馆藏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

月亮上有仙人月到中秋分外明,那仙人住在哪儿呢?传说在某一个中秋之夜,唐明皇梦游月中,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广寒宫。

天上仙宫自然是雕栏玉砌、清幽缥缈。元代的画家就凭借自己的想象,勾勒出了心目中广寒宫的样子。

元 佚名 广寒宫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这幅《广寒宫图轴》画风近于元代王振鹏,建筑结构严整,尺寸层叠合乎法度,为元代界画中的佳构。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徐有贞《中秋月》

月宫的故事不仅在传说里、在绘画中、在镜面上,也被刻入文人的闲章里,成为亲朋友人之间传递情怀的媒介。这方“千里共明月”木质印章,是北宋末年钱昶十五件木质组印中的一件。中间的“月”字,富有创意地以一个圆形代指圆月,里面还刻有桂树和捣药的玉兔,生趣盎然。

北宋末年 “千里共明月”肖形白文木印

上海博物馆藏

明月照彻千里,清辉遍洒古今。月亮无情,映照人间悲欢离合,自岿然不动;月亮又似乎有情,不论贫富贵贱,抬头望月时,它总是给予每个人相同的澄澈光辉。它寄托着相思,承载着别绪,唤起我们血脉中共通的柔软情感,诉说着人们平凡又朴素的真挚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上海博物馆 •

编辑丨叶馨怡

绘图丨谢晶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以上为陆作网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