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
1.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借代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四句七言诗,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 。
B.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 。
C.诗人一直在直接诉说自己的悲哀,胸中他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便着笔于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
D.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 。
E.作者从普通自然现象顿悟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全诗托物寓意,突显出含蓄不露、蕴籍深厚的艺术效果 。
2.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A C (A.不是“借代”,是“比喻”;C.“一直在正面诉说”错 。(每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4分)
2.①对不公平门阀制度的不满 。②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③世路艰难忍气吞声的无奈与悲哀 。(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
二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
答案:C
2.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
答案:D
3.作者前面说“人生亦有命”,似乎他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案: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从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
4.“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 。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答案:“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消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
注释
(1)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人 。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 。七言诗在鲍照那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古辞和袁辞都不存 。鲍照拟作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
(2)“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
(3)“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断绝,停止 。
(4)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
译文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贫寒四句七言诗,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
赏析
《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此句(安能行叹复坐愁)运用了互问的写法来宽慰自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 。尽情宣泄,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 。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 。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 。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 。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 。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 。”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 。”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
沈得潜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
以上为陆作网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