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头条 > 热点

今天的中小企业,要摸着“百度”过河?

时间:2022-05-28 | 作者:陆作网 | 阅读:

  产业升级不是请客吃饭。 在中国之前,从没有一个人口超10亿规模的国家,人均GDP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过去40年,中国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之中,通过承接全球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又将商品出口到全世界,因此经济飞速发展。 聪明的国家,会在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开始产业升级的进程。真正的经济强国,都是产业链上掌握话语权的国家。 二战以来,进入过工业化进程的国家不少,但真正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跻身发达国家的,只有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少数几个,都在产业链、科技创新里举足轻重。 5月23日,拜登在东京提出印太经济框架。这一切的肇始,从4年前的一船大豆、一枚芯片、一整套5G技术的较量时就开始了。 从那时起,我们就应该懂得从产业升级的维度,去看格局的变化。 疫情之中,国内多地经济增长放缓,加上国际地缘冲突、大宗价格、海运物流等多重因素,不断给中国产业链抛出新的挑战。 老美一出手,就直接就对准了高科技产业的脖子,想削弱“世界工厂”的地位,将我们困在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 中国未来能达到什么高度,取决于产业升级能走到哪一步。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让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经是共识。形势决定着中国企业去思考,如何创造更大的价值。 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0%,2020年这一数字尚只有7.8%。 据IDC估算,2021年中国前1000强企业中,至少有65%用上了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AI工具。

  达沃斯每年评选工业4.0典范的“灯塔工厂”,中国已经能占到三分之一。美的微波炉工厂、三一重工的桩机厂,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工厂……都榜上有名。 “数实融合”这一战,中国并非没有优势。 我们有完善的工业门类,庞大的产业集群,最丰富的应用场景,领先的数字新基建,和十亿的消费人群。 中国四千多万家企业,哪怕其中只有1%能深度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更优秀的产品、服务,那场面一定超乎想象。 如果能产生更多500强公司,更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就能带动一个行业的上升,提升一个产业链上从业者的收入。 这一切,在高层心里一定有个数字,有张蓝图。 5月17日,全国政协“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磅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中国数字经济,会上提出, “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导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充分挖掘工业互联网发展潜力,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设备赋智、为企业赋值、为产业赋能。” 上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崛起,全球市值前20的科技公司里,中美各占半壁江山。 而如今,6家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的市值总和约8000亿美元,不到苹果的三分之一。 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伟大的企业。 在时代的分岔路上,科技公司们也在重新审视它们的使命。按照顶层设计,转换赛道,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5月26日,百度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营收284.11亿元,净利润38.79亿元,超出市场预期。 其中最亮眼的,当属百度智能云业务:同比增速45%,带动非广告收入增长35%,已成为支撑百度发展的“第二曲线”。 据IDC数据,百度智能云在AI公有云市场连续五次第一。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这个成绩极为难得,对中国打开局面意义深远。 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亚马逊云、微软云、谷歌云几乎是战无不胜,只有中国不用仰它们的鼻息。 普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一些他们不了解、不在意的东西,比如云技术,早已像水电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需。他们更不会想到,云是进入下一个时代的入口。 现代化的定义,随着技术进步一直在改变。我们现在说的现代化,其实就是AI化。 “云智一体”的AI云,能让广大企业不用再按部就班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老路,而是一步到位用AI技术降本增效、融合创新。

  以大家最关心的制造业来说,中国虽然制造业增加值排名第一,但发达国家一直没有停止创新。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美国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就搭建了第一个工业互联网; 2012年,通用公司提出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如IBM、西门子、AT&T、施耐德等国际老牌的大公司纷纷入局。 中国从2018年开始,连续5年将“发展工业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这期间,中国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开始了拥抱产业互联网。 十四五规划中,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普及率是一个重要指标,到2025年要达到45%,而2020年为14.7%。 家电、建筑、工程机械等行业龙头,曾跟着地产、基建周期一同起飞,现在为了转型,也都在力推工业互联网平台。 比如,海尔从家电制造出发,做出了卡奥斯平台,研究物联网生态; 三一重工做了树根互联,将“挖掘机指数”变成行业解决方案; 徐工集团做了徐工汉云,富士康也有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表示: 一方面,我国工业门类众多,工控协议复杂多样,加大了设备互联互通的难度;另一方面,不同企业数字化水平差异较大。 大企业尚且走得跌跌撞撞,对广大的中小微企业来说,任重道远得很。 研究显示,中国约40%的中小企业数字化处于起步阶段,约50%处于实施阶段,仅有不足10%进入深化阶段。 5月5日,工信部发布了2022年新增“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以百度开物工业互联网为首的14个工业互联网“国家队”。 百度要考虑的,不仅是让一个车间、一个工厂、一个行业变得智能,而是要让成功模式可复制、低成本地推广到尽可能多的行业。 在产业互联网中,聚集的企业数量越多,上下产业链越齐全,越能发挥出协同效应、融合创新的效果。 道理谁都懂,但想真正建成这样一个生态,技术、资金、战略、人才、商业模式一个都不能少。 谁能把高大上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门槛降到最低,让不论多小的企业都能用得上、用得起,就是踏准了时代的鼓点。

  互联网公司虽然有AI、数字科技的积累,但是隔行如隔山,理论要在不同行业间深度融合,得下苦功夫去钻、去磨。 就拿工业来说,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里,有40%以上中国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比如粗钢、水泥、煤炭等。 对这些体量最庞大、最传统的行业,要如何去做智能化改造?必须实地看了才知道。 百度智能云团队在去年天南地北跑了全国150多家工厂。 他们有一个感触是,工业企业都很实事求是,特别强调成效,对效率要求很严格。 如果不是需求明确、效果显著,不会贸然花上几百万、上千万去搞一套所谓的技术平台。 为了找出生产流程里最能被智能改造的地方,AI程序员们往往要在工厂里待上几个月时间,亲眼去看、去体验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去和一线工人交流,解决他们实际的困难。 在全球最大的化纤生产商之一,恒逸化纤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就提出了一个难题: 质检工人每天要拿强光手电筒,用肉眼去检查化纤丝。一天8个小时,2500个锭丝锭盯下来,眼睛像针扎一样疼。

  而且盯到后面,眼睛早就看花了,工作质量也明显下降。 这就是一个能被AI+光学成像技术改造的环节。百度开物工业互联网将智能质检设备,连上了恒逸的生产线。

  质检工人现在的工作,变成坐在电脑前,复查一下被机器筛选出来的问题产品,并标注出具体的缺陷所在。这个过程里,质检工人也掌握了数据标注的技能。而现在每个产品检验只要2.5秒,比人工质检的效率提高了70%。 不到一年时间,百度智能云已经在钢铁、汽车、化工、电子、装备制造、数码等18个行业落地。生产园区整体搬到了线上,AI大脑能够处理工厂的安全生产、能耗、工业质检、碳中和、设备管理等情况。 他们在江苏合作的一个冰激凌工厂,在去年9月被达沃斯评选为“灯塔工厂”,是这个行业的第一个灯塔工厂。 在落地了百度“零碳园区解决方案”的工业园区里,通过工厂能做到降低20%-30%的能耗,提升设备20%的运维效率。 比如说,一些工厂的生产设备需要高温运行,而设备加热可能需要一个小时,那么工厂为了保证随时开工,就算不生产时,也不敢让设备冷却下去。 而在智能管理后,就能调节设备温度保持在一个最低能耗、及时生产的水平。 “AI+工业互联网”产融平台的模式,已经推广到贵阳、重庆、苏州、桐乡、泉州、广州等地,放大到区域级管理后,AI的效率优势已经体现。 不仅仅是制造业,百度智能云在智慧交通、金融、城市、政务、农业等领域都在推动产业智能化。 ◆在山东寿光,百度与当地政府打造的“寿光大脑”,能通过AI管理蔬菜的种植、施肥、收获等工作,2个农民用APP就能管理数十个大棚;

  ◆在泉州,“水务大脑”能根据城市用水数据、天气、季节变化等因素,调节城市供水,降低供水能耗,提升污水处理效率;

  ◆截至一季度末,全国有41个城市部署了百度ACE智能交通解决方案,用以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等难题。据测算,交通网络智能化后,通行效率每提升15%,就能推动GDP每年2.4%的增长。 ◆截至5月,百度飞桨平台聚集了477万开发者,共同创造了56万个模型,服务18万企事业单位。小学生也能通过开源的飞桨平台,开发自己的AI应用。 在中国,你很难再找到一个平台能够将AI的应用门槛降到那么低,并连接起如此庞大的生态,将成功的模式不断复制铺开。 过去十年里,百度不断砸钱,从一个搜索起家的互联网公司,硬生生变为了人工智能公司,也砸出了中国AI的前路。 今年第一季度,百度投入了核心研发费用51.34亿元,连续六个季度占核心收入比例超20%。在全球互联网科技公司中,这个投入占比超过谷歌、微软等公司。 李彦宏曾说,每当百度徘徊在十字路口,我都会问自己,什么能够让你真正制胜未来?一个是你信仰什么;一个是你有多大的决心。 放到30年前,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口红利; 走到今天,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供应链,是不断完善的新基建,是云智一体下的AI普及,是千行百业的同频共振,是专精特新的涌现。 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数字化、智能化、数实融合,一定是接下来中国产业升级的政策焦点。 能顺应顶层设计的趋势,能让千万企业都汇入产业互联的生态,让勤劳聪明的中国人,都借用上最先进的生产力。 在向高收入国家跳跃时,我们才能更多一分底气和勇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