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投稿

35岁中年危机,如何应对?(图文)

时间:2022-04-08 | 作者:陆作网 | 阅读:

35岁,工作已十年有余,事业生涯已过四分之一,年轻时的梦想和远方都遥不可及,生活的重担和琐碎都乏善可陈。

是特别容易焦虑、迷茫、恐慌的年纪。

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吗?

还有其他路可以走吗?

未来,我还能成功吗?

虽然,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但我发现世界并不这么想。

“35岁职场人的荣枯线”“35岁再不努力就来不及了”“35岁,我被炒了”……

世界对35岁的人,也太不友好了。

华为,宁愿赔偿十亿元,也要优化七千多名35岁以上的老员工。

腾讯,开始劝退高龄员工,而所谓高龄,不过35岁以上,尚未成为高管的人。

35岁中年危机,如何应对?

 

就连《都挺好》里,集清华、斯坦福中美名校于一身的老大苏明哲,也在35岁那年,遭遇了职场危机,被裁员了。

于是,我就好奇一下,为什么偏偏是35岁?不是30岁?也不是40岁?

上帝的指令,就这么不偏不倚,凑巧打到了35岁的人身上。

1

为什么是35岁?

在我看来,35岁之所以成为职场怪象,要从三件事情说起。

一是90年代下岗潮,被裁撤的基本都是35岁以上的员工,我的二婶就在被裁撤人员的名单里。那次下岗潮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必然反映。

但就是那次下岗潮,给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企业,一个选人用人的准入警示:35岁以前,你是公司的人力资源,35岁以后,你可能就是公司的人力成本。

如果35岁前后做着同样的事情的话。

二是国家2007年出台的《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这个规定设置了报考门槛,要求录用人员年龄在18-35周岁,高于35周岁是不能够参加公务员报名考试的。

35岁中年危机,如何应对?

 

35岁中年危机,如何应对?

 

而国家对公务员体制的硬性准入门槛设置,被企业和社会放大,逐渐演化并写进了国企、民企、外企的招聘要求里,渐渐地,就成为了一个社会潜规则。

三是继2007年之后,2008年我国的新版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了,合同法规定:“为公司服务满10年的员工,有权要求签署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按照劳动法想要裁掉员工本来就很难,如果想要裁掉签了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就是难上加难。

因此,大中型民企开始裁撤在公司即将满10年的员工。恰好自新版法规颁布之后的2018年,中年危机成了百度指数搜索的热频词汇。

35岁中年危机,如何应对?

 

而且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岗位需求严重不匹配,这就导致企业有了掐苗尖儿的资本,对于那些新人就能上手的工作,又何必花费大价钱委任给对薪资期望更高的职场前辈呢?

现在有很多吃年轻饭的行业,比如IT、互联网公司,很多这类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如果想要在年轻人主导的行业待下去,就要让自己尽可能显得“年轻”,但问题是,人不会永远年轻,却永远有人年轻

35岁中年危机,如何应对?

 

996,白加黑,严重职业内卷的技术类公司,35岁以上的人,显然在体力和精力上无法和更为年轻的同事PK,但在薪资待遇上却有着比他们更高的预期。

更为糟糕的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到了35岁,都工作了十年以上了。

对于工作了十年以上的人,35岁是职场赛道转换的黄金年龄,如果做技术的还没升到管理线就有危机,如果做管理的还未到中高层管理就会有危机。

这种危机感,源于我们面临的职场环境。

2

35岁之后我们面临什么样的职场环境?

经验增长趋缓。对于技能岗来说,基本已经混成了熟练工种,再增长的概率几乎很小。对于技术岗来说,如果非科研类公司,也差不多到了天花板。对于还没有进入管理层的基层人员来说,进入中高管理层级相对并不那么容易。

精力开始衰退。三十岁开始,人的体力也开始走入下坡道,以前能熬的夜,现在也不能熬了。职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场体能竞技赛,更何况人到中年,要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多,出现了严重内卷的现象。

收入整体上升。收入整体来说,肯定还是增长的。

我们会发现,收入、经验、精力这三条线的增长规律大致是这样的:

35岁中年危机,如何应对?

 

然而还有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是,你的行业可能改革,你的公司可能倒闭,你作为个体可能被强行划入鄙视链。

行业。科技信息发展很快,数字化时代正在改写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即将来临的人工智能时代对于很多工种来说都会是更大的挑战,因为那意味着你的工作可能再也不需要你了。

曾经看似不可取代的人,经验一夜之间变得不值钱了,辛苦积攒的技能全都没有用了。

公司。你的公司可能在竞争中喘不过气来,可能面临突如其来的灾害袭击。

此次新冠病毒之后,很多公司再也无法营业。有数据统计,2021年初,美国有2万多家企业倒闭。武汉总部楼下的一排门面,大部分都关转了。

你所赖以生存的公司,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傾巢之下安有完卵。

个体。很多公司的招聘条件上,明确的写着35岁以下,35岁以上的人连个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被纳入到了鄙视链。

人到中年,我们开始不惑了,知道事业、家庭、生活,所谓的瓶颈或者天花板在哪里,焦虑也随之而来。

3

35岁,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中年危机的大多数焦虑,其实都来源于看不到未来,或者一眼看得到未来。

35岁中年危机,如何应对?

 

看不到未来:

2017年,中兴一位搞研发的欧先生,从公司楼顶一跃而下,结束了年仅42岁的生命。

他的妻子回忆说:“接到电话,说我老公跳楼了,我急忙打车赶到现场,看见我家老公瘫倒在中兴研发大楼办公楼的台阶上。周边到处都是血,我瞬间瘫坐在地上。”

欧先生农村出身,北航本科毕业,后再读南开硕士,在华为工作了8年,在中兴担任研发负责人6年,有妻子和儿女,一线城市的房子,他的前半生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如果不是这场死亡,他可能和千千万万的中年人一样,过着中产阶级妻贤子孝的幸福生活。

他自杀的原因是公司准备裁掉他,并低价回收股权。

在他跳楼前几天,他的妻子安慰他:“你这么优秀,南开的硕士,华为做了8年,中兴做了6年,再换一个更好的。”

然而,深处通信业寒冬的他,深深知道,一波接着一波的裁撤,换一个更好的,谈何容易?

一眼看得到未来:

2017年,菜花33岁,在一家国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到手工资七八千,算上五险一金能到一万。

十年前菜花毕业的时候,一心想进一家外企,最后拧不过父母的安排,进了当地一家国有企业,从事行政管理的工作,主要负责公司公文和会议管理。

十年间,结束了爱情长跑,进入了婚姻殿堂,很快就生了一个孩子,接着又迎来了第二个孩子。等她再回公司的时候,旁边工位大她10岁的大姐依然不急不慢处理着文件。

晚上躺在床上,搂着孩子,望着天花板,听着身旁老公的鼾声,有种习得性无助的感觉。

似乎努力一点也不会变的更好,颓废一点也不会变的更坏。

看到身边大自己10岁的人,知道自己辛苦10年以后大概是什么状态,会过怎样的生活。能看到这种生活的好,以及不好,这辈子就这样了吗?

菜花想做出改变,但她知道自己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似乎并没有做好迎接另外一种人生的准备。

我们是不是还有足够的机会?

4

35岁是太老?还是正好?

35岁的任正非,还在部队当兵,彼时虽然他也是军内小有名气的技术专家,但因为家庭问题,一直没有入党,职业天花板已提前到来。

直到他38岁时,家庭问题得以清查,他才得以顺利入党。但就在他入党的第二年,他所在的部队被原地裁撤了。

他被分配到了深圳,担任南油集团下属企业副总经理,却因为一笔无法收回的200万元货款,不得不灰头土脸的离开了公司。

40岁的任正非,事业失败、穷困潦倒,一家人挤在深圳一个十几平米的房间里,走投无路之时,东拼西凑了2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叫做“华为”的公司,华为故事从这里开始。

35岁的董明珠,还在南京化工企业做着一份普通的行政管理工作。

他的丈夫五年前车祸身亡,她带着幼子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由于担心重组家庭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她没有选择再婚。

也就是在这一年,她或许想换一种活法,或许无法忍受工作的单调,辞去了南京的工作,孤身一人前往广东打工。

起先是在一家企业干起了老本行,一份行政管理的工作。后来一次出差珠海,她被珠海这座城市吸引,又辗转来到珠海寻找工作,最后进入了一家亏损的空调企业,做起了业务员,商业精英从这里出发。

35岁的马云,经历了两次创业失败,从北京铩羽而归,回到了家乡杭州。

30出头的马云,在杭州一所学校做一名英语老师,业余时间就在夜校讲课,并创办了一家翻译社,一次业务交涉,他去国外出差,经过被骗与逃离之后,初识了互联网。

回国后先是做了中国黄页,后到外经贸部建网站和成立国富通公司,但这两次创业都没有实现他想做的事情,于是他又灰头土脸的返乡了。

这一年,他35岁,看起来,依旧是个一事无成但却野心勃勃的人。

也就是在这一年春节,他号召了一群人,在小区开了个“十八罗汉大会”,阿里巴巴由此诞生,商业帝国自此展开。

任正非35岁,也面临职场天花板,43岁创立华为。

董明珠36岁,从行政转到销售,才开始卖空调。

马云35岁,多次创业失败,后辗转创立了阿里巴巴。

35岁到底是太老,还是正好?

任正非、董明珠和马云,都在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35岁,既不是职场的起点,当然也不会是职场的终点。

无论是个人困境,还是职场生态,或者社会舆论,仿佛都赋予了这个年纪的中年人太多的焦虑。

如何打破职业困境,更好的成就自己?

5

打造自己的四条增长曲线

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关键问题是如何找到第二个、第三个篮子……

来对冲风险。

答案:建立增长曲线。

这个过程,像是在第一曲线尚未到达峰值,就开始投入建立自己的第二增值曲线。于是能够一直交替增长下去,获得终生成长。

35岁中年危机,如何应对?

 

第一条增长曲线

稳扎公司,打造自己的上升通道。

 

这也几乎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路径,要么成为技术大拿,要么进入管理通道走上人生巅峰。

为什么工作十年以后同龄人拉开的差距很大?

因为在大学里,我们学的都是规制化的东西,考60分和考100分根本看不出来有多大的差别。

工作后,有实力的成分,也有运气的佐证,如果你恰巧选择了一个好行业,遇到了一个好公司,跟对了一个好老板,那么大概率上,你会在这条赛道上领跑,并远远甩掉你身后的人。

每年都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进步、有成长、有经验积累,不要做重复的工作,所谓的成长都不是在你的舒适区,往外边探一点点,就能够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积淀人脉。

到了35岁之后,大家基本都稳定在了一个相对难以突破的职场层级,如果想要突破,要么需要过人的能力,要么需要一个跳板,而这个跳板大多数来源于你的周边,你身边的人,来自于他的推荐。

如果发现选错了行业和公司,要及时进行转换和调整,就像当年的董明珠一样。

在这条赛道上打拼,不妨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自己的核心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是什么?有没有目标企业,分别是哪几家?有没有人脉资源可以动用?

35岁的忧伤,基本来源于这条线,在这条线上的失意,或者看不到未来,或者看不到自己想要未来,或者一眼就能看到未来。

怎么办?在这条曲线还没达到峰值的时候,就去寻找自己的其他增长曲线。

正如《第二增长曲线》的作者所说,往往当你意识到拐点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在上升期就要开始做准备。

35岁中年危机,如何应对?

 

第二条增长曲线

赋能贴签,打造自己的个人IP。

这个时代真是太好了,尤其对于普通人来说。

以前,大家都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但现在你看,只要你选对了赛道,时刻都可能弯道超车,人生就变成了一场接力赛,所以我们总会有机会。

如果你善于给大家制造快乐,你就好好耍宝,就像疯产姐妹,抖音上逗个乐子,也能变现。

如果你有知识经验积累,那你就给大家分享你的专长,比如健身、穿搭、课辅、理财、做饭等等。

如果你正好有技术,那你就跟大家分享你的成果,比如秋叶大叔的PPT。

总之,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建造自己的私域流量。所谓社群和平台,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做起来的。

李佳琪、薇娅,直播间一天直播能卖掉几亿的货。即便你拥有百万粉丝一个小时也能卖到五十万。

时代的好处就在于人人都在发声,人人自成媒体,人人可以为自己代言。

在别人为自己贴上标签之前,自己先给自己贴上标签,打造自己的个人IP。

有个本职证券的朋友,就一直在知乎记载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然后变成了理财博主。

有个喜欢旅游的朋友,就一直在网络书写旅行攻略和出行游记,然后变成了旅游博主。

有个喜欢育儿的朋友,就一直在微博分享育儿理念和成长记录,然后变成了育婴博主。

这个标签或者是你的第一职业给你的,或者是你的社会身份给你的,或者是你的兴趣爱好给你的。

持续做下去,就会成为你的个人品牌。

在这条赛道上,不妨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自己特长和经验是什么?你有没有可以贴在身上的标签?能不能在一个领域持续深耕一万小时?能不能进行变现转化?

35岁中年危机,如何应对?

 

以上两条增长曲线,是我们现金流的主要来源。

在有足够的本金之前,现金流就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安全感的主要来源。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好好工作,提升自己,拥有获取现金流的能力显然更为实际,也更为重要。

有了稳定的现金流,我们就可以考虑第三条增长曲线了。

 

第三条增长曲线

多元配置,打造自己的投资能力。

我们年轻的时候,可以依靠努力工作,加班熬夜来换取一份还算不错的收入。

但是等到我们35岁、40岁、50岁以后,体力上已经拼不过市场上的年轻人了,精力上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我们拿什么去拼?

这个时候,如果拥有一份还算不错的投资收益,会是个人及家庭发展的理想状态。

我们总得有一些“睡后”收入,多元化资产配置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抵御通货膨胀,并且能够帮助我们在风险资产中搏得一个较高的收益。

第一投资的肯定还是自己的身体。

如果说我们的技能、品牌、资产……都是雪球的话,那我们的身体就是那个斜坡,雪球滚得够不够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活的够不够久。

如果没有五险一金,就去买一点保险,重疾险、商业险等,这是对我们生命的保障。

人到中年,可能一场意外的病变就会压垮整个家庭,更何况,我们还是家里的中流砥柱。

经济允许下,建议全家人都投保。

经济紧张的话,建议参保对象从我们自己开始,再到家里其他人,可以有个优先序。

我们总要先保住自己,才能保护想保护的人。

第二投资的可以是房产。

如果几年前就有人告诉我投资房产的话,我现在肯定是个房姐,成为《小欢喜》里的宋倩。

我知道市场上很多人对于房市并不看好,但只要一个城市的规模和人口流动在扩容,这个城市的房价就会只涨不跌。

房子的价值,除了本身的居住功能之外,还有它所附带的周边配套资源。

买房子就像是买股票,如果长期持有就看这座城市的人口规模趋势,人口持续流入城市向好,到期你就能够分到城市发展的红利。

北京大学的徐远教授曾经给出过一组明确的买房清单,清单分成“尽量买”“可以买”“可买可不买”和“尽量不买”四大类。其中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州这8个城市都属于“尽量买”这一组。
如果正好你在这些城市工作,已经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购房动机和需求,那么可以把房产作为投资首选,房子不仅能遮风挡雨,还能资产保值和抵御膨胀,甚至实现二次创收。

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依据地段和资源配套,可以选择性投资。

第三投资的是股票/基金。

现在的股市可以说是非常灾难,但对于国家产业布局利好的,还是可以投的。

对于我个人来说,保险、房产我都已经有所配置,那么下一步我的主要方向就是股票和基金。即便当下资本市场哀鸿遍野,但从长期来看,我还是想试试资本的杠杆撬动力量。

虽然巴菲特今年也说遇到了百年一遇的股灾,但是从长远来看,他持有的股票赢大于亏。如果十年前买茅台,几乎翻了五十倍,你只有先上车,才有机会享受资产增值的利好。

可以找优秀的基金经理,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好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化配置你的投资,不稳定中实现对冲,保证一个预期的收益。

在这条赛道上,不如问问自己:你的风险偏好是什么?财务支持你做个稳健性投资者,还是激进型投资者?你的风险抗压能力如何?

35岁中年危机,如何应对?

 

以上三条曲线,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拓展能力、积累资源、储蓄资本、发展人脉,在实现创收的基础上,很有可能帮我们找到创业的机会。

 

第四条增长曲线

创业。

2014年,同年入职的同事都纷纷离开了公司,跟我几乎没有分过组的潇洒姐也辞职了,好巧不巧,那一年她正好35岁。

她辞职以后,我们虽有联系,但也不那么频繁了。

直到2015年的一天,她的一篇育儿文章在花生网爆了,原来她一直在做少儿思维导图的训练和分享。后来开始做公众号,并借助“凯叔讲故事”这个平台为大家所知。接着她创立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自己研发课程,并慢慢有了团队。

如今,她在家里的书房办公,就实现了年薪百万的人生理想,现在她又有了新的梦想。

有些事情不是谁想了谁牛逼,而是谁做了谁牛逼。

有些事情不是谁牛逼谁做,而是谁做了谁牛逼。

这两句话,重复两遍。

八十年代,不止任正非在倒卖交换机,同期交换机市场竞争很是焦灼,但只有任正非看准了市场,决定拥有自主产权的程控交换机,从那一刻起,他就赢了。

中国到过美国接触互联网的人不止马云一个,但马云嗅到了商机,在中国黄页、国富通相继失败之后,仍然没有放弃,成立了阿里巴巴,一个商业帝国自此展开。

在这条赛道上,不妨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可以从哪些领域和方面进行突破?有没有合伙人或者投资人,有没有资源,有没有客户,这些分别都从哪里来?

5

35岁,咬住一口气。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非常受警示。

一匹马在河边饮水,结果被河里的鳄鱼拉下了水,起先他挣扎的很厉害,在数分钟的博弈之后,它开始精力不济,就在要认输的时候,忽然又振奋起来,挣扎着挣扎着,终于被经过的河马救了。

这多像我们的35岁啊!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放弃,就不去争取和博弈,就向命运低头,那最后的结果就是被吞进鳄鱼的肚子里,掉进时间周密的网路里。

惟有自救,而后才得救。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为自己多元赋能。

决定你35岁的,是你30岁时的选择。

同样,决定你40岁的,是你35岁时的选择。

在五年前做的事情,能让你五年后获益匪浅,也可以让你垂头丧气。

谁也不希望35岁的生活底色是重复、厌倦和质疑。

实际上,该有的问题,该来的迷茫,该来的彷徨,大家都一样,谁也逃避不了,就像惊雷和暴雨,烈日和雪花。

然而,提早起身上路的人,早已为未来储备了足够的粮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