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举人、秀才、进士、状元、榜眼 到底是什么意思
明清时期,国家每六年或十二年从优秀的生员(秀才)中选拔一批人才,到国子监深造,称拔贡生,毕业后,分配至全国各地任知县、州判等,到了清代中后期,因捐官候补的多如牛毛,几乎取消了拔贡。
恩贡,顾命思义,就是皇帝照顾功臣的子弟,赐贡生身份,享受国家干部待遇,也可以做官。
童生经过县府省三堂考试合格,才能取得生员功名,生员俗称秀才,秀才分县庠生和郡庠生,起码也相当于今天的985本科毕业生,庠生里面特别优秀者,国家会给予一定的钱米补助,相当于今天的助学金,称为食廪,也称廪膳生。
取得了庠生功名后,有一定的特权,国家免二人徭役,见了县令不跪,更重要的是拿到了乡试(省级公务员考试)的考试资格证。
乡试考中了称举人,享受国家科级以上干部待遇了!才算真正的出人头地了。
举人、贡生经省学政推荐,可以参加会试(国家县级干部选拔),路途经费由国家拔款,背上或船上插面旗"奉旨会试",连强盗都会敬而远之。
会试考中了称贡士,贡士选拔上了称进士。
进士分三等,第一等,一二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古代榜眼是第几名,赐进士及第,能立即任命七品八品的官。
第二等录取约二十至五十名,赐进士出身,一般授翰林院院庶吉士,待分配。
第三等录取约一百至二百名,赐同进士出身,进入国子监学习,待分配。
进士仕途起点都比较高,往往都能任命七品知县等,大学士六部尚书几乎都是进士身价。
考中了举人、贡生、贡士、进士,国家都会拔二十两银子,到其家乡祠堂建旗杆石树旗杆,以示对读书人的鼓励和恩宠。
不同之处在于选拔方式和待遇,拔贡、恩贡虽然也要考试却属于特招生,也就是现代说的保送,秀才、举人、进士等都属于科举一级一级选拔出来的,走的是普通流程。
庠生多指普通学生,也是秀才的意思,一般都在地方找工作或者继续参加科考。廪生是考到第一名的童生,层次比秀才低一些古代榜眼是第几名,但也有相应的俸禄(跟奖学金、助学金差不多)。状元、榜眼、探花是殿试前三名,都是优等生的意思,受到的待遇与同级其他学生不同,地位比前面几者都要高,大多直接加官进爵。
要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明清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较为传统的说法为秀才、举人、进士三级。但事实上,并不止三级。
科举之路的第一步为童生。最初,童生并不明确的称呼,据《明史》记载:“士子未入学者,通谓之童生”,也就是说,只要是在读书都可以成为童生。明中后期,童生也开始发生变化,只有那些入学通过县试和府试考试的人员才有资格称为童生,并且童生入学也有了名额限制,分大、中、小三等,每级有不同的名额。
科举之路第二步为生员,也就是秀才,另外也还可以称为庠生(因为古代学校称为庠,所以在其中学习的学生就被称为庠生)。童生参加院试考试通过就可以称作生员。通常成为生员,社会地位就会发生变化。不过,生员也是有相应等级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分别简称廪生、增生、附生。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为廪膳生。明初时生员有定额,数量较少,所以皆食廪。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多,生员的名额也逐渐增多,这些后来增加的生员就被称作增广生。后又在规定的数额之外增加人数,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其晋升规则是,凡初入学者都称为附生,然后在岁﹑科两试中按照成绩的高低递补增生、廪生。但廪生和增生是有数额限制的,只有空缺时才能递补。三者中,以廪生待遇最高。
1.府学
这里还强调一些特殊的生员,即贡生、监生等。一般成为生员之后,都要在地方府、州、县学校学习,备考参加乡试等。但也有一批成绩优秀者得以被选送到中央学校学习,也就是国子监,这些被选拔上来的生员就被称为贡生,意即将人才贡呈给朝廷。贡生的形式有多种,如明代的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的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2.国子监
岁贡,是指特定时间(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一定数量的廪生入国子监。
选贡,即于岁贡之外,另行考核选拔,且没有廪生之限,凡品行优良的廪生、增生均可,清代拔贡和优贡即参考此。
恩贡,指在国家庆典如皇帝登基、大婚等年份,除岁贡常例外,加选一次作为恩贡。清代也将圣贤后裔(如孔、颜、孟、增四氏)入监读书的情况称为恩贡。
纳贡,所谓“纳”,与钱有关,即在明代准许纳资入国子监读书,普通生员身份纳捐即为纳贡。
拔贡,清代每十二年(初为每六年,乾隆改)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其各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
副贡,乡试也就是秀才考举人的考试中,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贡生。始于元朝至正八年,明朝非常制,清朝定为常制,各省学政在乡试录取名单外增列的优秀落榜名单,入国子监读书肄业,称为“副榜贡生”。
优贡,每三年各省学政三年任期满时,就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
例贡,与明代纳贡类似,是指捐款于官家“援例捐纳”取得贡生资格,分附贡、增贡、廪贡等(即生员的附生、增生、廪生捐纳)。
监生,也即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最初仅有贡生和荫生(即通过父祖恩荫入监读书),不过后来名目繁杂,如例监(不过没有生员身份的亦可纳捐入监)等。
生员通过在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考试后,即为举人。但在之前,要参加科考获取乡试的资格,之后才能参加乡试。生员乡试中举的比例很低,明代生员中举比例多为三十取一,其中举率大约为3.3%。在清代前期,举人录取率降至1:80,至清中后期,录取率甚至低于1:100。
3.乡试
成为举人之后,可以参加在礼部举行的会试,通过会试考试,也就成为贡士,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贡士不同于贡生,成为贡士比贡生荣耀得多。
4.会试
在宋代殿试产生之前,会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此后,元明清沿用殿试考试。殿试顾名思义是在皇宫由皇帝主持的考试。参加殿试的人员即为会试中榜者。殿试考试一般不会进行淘汰,只是在会试录取基础上进行重新排名,也即一甲、二甲、三甲进士(参加殿试考试即为进士)。一甲进士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5.殿试
以上是明清科举考试的基本情况,但这些身份有什么作用呢?最基本的就是做官,明清两代,贡生、监生、举人、进士等都可以出仕做官(生员一般没有出仕为官的资格,但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但其地位却有很大差别。
明清出仕为官有正途与异途之分,“而举、贡得为府佐贰及州县正官,官、恩生得选部、院、府、卫、司、寺小京职,尚为正途。而援例监生……而终生为异途。”
首先是正途与异途之分,如例监监生为异途,贡生、举人、进士等为正途。由正途入仕的官员晋升空间远大于异途入仕。
再者,正途出身中又有“学校出身”和“科举出身”之分。贡生入仕称“学校出身”,举人、进士入仕则为“科甲出身”, 较之“学校出身”,“科甲出身”无论是在声名还是铨选官位上都要高出一筹,所以,尽管许多贡生肄业后已经有了出仕机会,但仍然愿意再考取举人、进士功名。
以上为陆作网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上一篇: 安慰过世的亲人的句子精选74句
- 下一篇: 怎么替人喝酒不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