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因思念家人,写下一首“奇怪”诗,56字的诗配50字的题目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唐诗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诗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兴起了,而在唐朝,诗歌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唐朝涌现出了无数出色的诗人。
人们也收录了众多的唐诗,其中有代表性的诗集就是《唐诗三百首》,这里面收集了不少的唐诗,其实唐诗的数量是非常多的,据说是有五万首,这还是在流传中遗失了不少,这部诗集已经搜集了诸多精品,对于学习唐诗的人来说是非常合适的诗集。
那么在这部诗集里面,也有一些看起来非常奇怪的古诗。
01
比如这里面有一首白居易的诗,就被认为是这里面题目最长的古诗,这首诗全诗有56个字,可它的题目有50字,这首七言诗具体是: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诗歌的内容也是比较好理解的,经过战乱,导致兄弟姐妹们之间分隔两地,看到天上的月亮,也勾起了他们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写得倒是很不错,而看到它的题目,估计很多人会更加惊讶,它的题目叫做《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这么长的题目实在有些罕见,不过在题目里面,白居易就已经将自己诗里要写的内容都给展现出来了,他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因为战乱被迫分开,家人们分离了这么长时间,看到明月确实让他感到非常怀念。
白居易生活在中晚唐时期,当时的唐朝已经变得相当不稳定,国内频繁遭遇战乱,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家乡河南也处在战乱中,每逢战乱,众多人们都要选择逃难,不少人家骨肉离散,很多人可能分离几十年都无法相遇。
白居易写的诗也是非常有特点,他的诗歌通俗易懂,还有着不错的意境,白居易也是一位高产的诗人,他年少成名,写这首诗的时候,他也不过才20岁。
通常诗歌的题目太长是不好的,这样也让人读起来变得更加困难,也不太容易记得住,白居易还有很多的诗篇幅是比较长的,在这方面白居易也是行家。
白居易以月亮作为背景,这在古代的诗人中是比较常见的,像李白就曾在很多诗篇里面以月亮为背景,古人经常对月吟诵,或是怀念故人,或是感慨今时境遇。
02
白居易与元稹等人共同发起了新乐府的运动,他们主张恢复汉乐府时期注重实事的传统。他们的诗歌有很多都是针对当时的实事,白居易所写的这些诗歌,也让人非常有代入感。
这点他们也继承了杜甫等人的写作风格,在写实的方面非常出色,能很好揭露当时的社会情况。比如这首诗就暗示了当时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痛苦。
像河南这是中原的腹地,也是历代王朝统治的核心,这种地方都饱受战乱的影响,可见当时的唐朝统治有多么不稳定。
从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朝政府控制的疆域大幅度缩小,甚至长安都已经多次被敌人打下来,唐朝确实无法恢复到盛世的景象,从中原发生这样的战乱,就能看出唐朝到底是处在了什么环境。
中原地区主要还是处在了军阀割据的混战中,唐朝有很多的节度使,在安史之乱以后就开始拥兵自重,他们与朝廷对立,虽然名义上还听从唐朝的调遣,可实际上他们并不愿意认真听从唐朝的命令。有不少节度使出现了了起兵造反的情况。
河南等地,也是处在了这些节度使们统治的位置,白居易他们也希望能靠着这些现实主义的诗歌,让唐朝能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恢复到之前盛唐的状况。
可惜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唐朝面临着死局,确实不是写诗之类的就能解决好的。
或许是出于对时政的不满,白居易的仕途不见得有那么顺利,他还遭遇了不少政敌的攻击唐诗一百首,白居易也只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中,他也因此创作了不少名篇。
03
据说白居易在写诗的时候,还会请教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自己创作要问问这些人能否听懂,这也让他的诗歌变得通俗易懂,确实是与之前李杜这类的大神有着一些区别。
白居易靠着这种写实的风格,影响了后世不少的诗人,白居易一路走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生在乱世,他的家庭早早出现变故。
白居易虽然有着出色的天赋,但他还是非常刻苦,据说他苦读书,导致自己的头发早早变白,像他这种诗歌大家,也并非是那么简单就能成功的,还是要靠着自己的努力。
可惜的是,白居易始终无法在政坛完成自己的抱负,当时唐朝的政治风气确实不行唐诗一百首,他这种有进取心的人,也只能是从文学方面来改变国家。
白居易要是生在了盛唐时期,或许他能有更高的成就,不过也正是他这番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这么伟大的诗人,这种阅历给他带来的提升是非常大的,他的诗歌,没有生活阅历,是很难写出来的,他的人生也都写在了自己的诗歌中。
通过一首诗词便可以了解古人的经历,好的诗词更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心胸豁达,好的文采也能得到别人的称赞。
正如白居易,只用一首词便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足以证明诗词的魅力所在。
通过阅读诗词,后人还可借鉴,从而提升自己,不得不说诗词对于后人的影响是极大的。
以上为陆作网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