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全景式描写大海气势的诗句是: . .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和有关分析资料,说说这首诗和《龟虽寿》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共同情怀。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形容大海的诗句,歌以咏志。
诗共十四句。前面十二句集中描写了诗人观海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两句是合乐时所加。
开始的两句,写出了自己登临的地点和登临的目的。“东临”,就是“东到”。碣石山在河北东部。首句点出碣石山,说明诗人登临高处;次句中的沧海,就是渤海,点出观看的对象。登碣石以望沧海,说明碣石濒临大海。这两句主要的作用是交代登临览景的地点。碣石山高,渤海无边,诗人虽说还没有具体展开景色的描写,但仅就这两个地理名词来看,已经展现了一片高远辽阔的境地,特别是“沧海”一词(不实用“渤海”一词),即寓有“海大”之意。这里诗人利用陈述句写登临背景,为下文的描写作准备,手法十分巧妙。“观沧海”,可说是全诗的诗眼,其中的“观”统领全诗其后的十句,都写观海时见到的景象。
诗的三到八句,是对所观之景作全景式的描画,表现大海的浩大、开阔而充满力量:诗的九到十二句,写诗人因眼前所见而在自己心中创造出的奇特之景,抒发自己观海后强烈的主观感受。这样,诗由实景写到虚景;虚景又由实景而来。无论实景、虚景,都寄寓了诗人进取的志趣和豪迈的情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承上句“观”字而来,描写大海及海岛景象。大海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海水,“澹澹”一词正是写海水荡漾的情况。“海里无风三尺浪”,大海阔大,无风或微风之时,海水也会起伏不定,能显示海的深邃辽远,能展示海的浩瀚汪洋。“澹澹”主要写大海相对静止时的状态。“何”字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眼前的壮阔图景,而在感情上所引起的惊叹。海中的岛屿,在平展的海面上显得很突出。在诗人眼里,它高峻挺拔,坚立不动;由于四周海波的衬托,它的姿态格外威武。“竦峙”二字颇能扣住山岛的特点。这两句诗,就绘画的角度来看,就是一大一高——海大、岛高。大因高愈显大,高因大愈昂扬,两者相互映衬,眼前的景象自然就很壮观了!诗人的感叹之情也就容易被人理解。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两句诗写的是山岛上的覆盖物,承“山岛”而来,是诗人将他的视线从海上到岛上。据《三国志·武帝记》记载:“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引军出卢龙塞。”曹操本来打算让军队依傍着海边的道路进到辽西、辽东,却因为发大水,道路不通,就只好从卢龙塞出去了。七月初秋,岛上的树木尚未凋落,所以看上去仍是郁郁葱葱;草未枯黄,自然就称得上“丰茂”了。“丛生”“丰茂”,形容岛上树木繁多,百草茂盛,是符合北国七月的实情的。这里仍然是在写沧海、山岛,乃是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总体到细部,写青翠繁荣,给大海山岛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气。
诗人描写了大海相对静止的状态以及山岛的景象以后忽然一转:“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点出了观沧海的季节,描绘大海的动态。动态是由秋风引起的;能够描写秋风的是“萧瑟”一词,这只能借助于听觉或感觉,但大海的波涛却从眼中写出。“波”前以“洪”字修饰,说明秋风刮过,草木震响,海中掀起了大浪;又以一个动词“涌”来描写大浪的劲头,我们眼前就会立即出现秋风阵阵、海浪滔天的雄奇场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大海。这样,大海的静态和动态分别得到描写,它平静时深沉的风貌、它激动时奔涌怒吼的气势都得到了描绘。
在全面描绘大海面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由沧海写到日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由日月写到银河——“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里实际上还是在写海。尽管太阳和月亮在高空中运行,但它们是从海中出去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太阳下山的时候,从地平线上落下去,好像坠入大海一般;太阳升起的时候,海面上造成霞光万道,好像从海中跃出。“行”和“出”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上述情景。写到银河形容大海的诗句,诗人没有使用“行”,将“其中”改成了“其里”。从人的感觉来说,银河的确不像日月那样明显运动,它由无数发光的星星组成,自然可以说“灿烂”;它高悬天空,但大海里面倒映着它的影子,好像它是从大海里面出去的一样,可见将“其中”换成“其里”,除了符合“文贵变化”这一写作规律之外,诗人也是在力求准确地表达它和大海的关系。
这四句诗,是从日月星河入手,继续写大海的风貌。它们使得大海显示的意境更加深邃,使得大海的范围无止无尽;在诗人看来,大海包有一切,大海控制着一切。这跟“观沧海”的题意完全符合,虽然十二句诗都是写景,但“沧海”是景的中心,是景中之景,统领着全局。
古人说:“天地间景物非有厚薄于人,惟人当适意时,则情与景会,而物之美若为我设;一有不嫌(不如意),则景物与我漠不相干。”(葛立方:《韵语阳秋》)曹操破灭袁绍,北征乌桓,正是“适意”之时,所以“情与景会”,几乎在每一写景句中,都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沧海的深邃汹涌,正体现了诗人沉雄豪放的胸怀;大海主宰一切,正体现了诗人统一北中国后,想继续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沧海的种种情景,正是诗人个性的体现,其中融进了诗人日益向上的思想感情,甚至连秋风也没有渗入丝毫的凄凉之情。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为了配合乐曲的完整而加上去的,每章结尾都有,似乎与全诗的内容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不过,从本章看,还是与正文内容有着一定的关系,诗人尽情写景,不就是为了“咏志”吗?
以上为陆作网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