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头条 > 经验攻略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十篇

时间:2023-12-07 | 作者:新语网 | 阅读: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篇1

【关键词】人才培养;新闻媒体;就业方向

一、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新闻专业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开始只是在一些本科院校开设。随着传媒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些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新闻传播专业。2006年教育部规范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名称,将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更名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与本科层次的新闻学、传播学进行区分,办学理念上要求更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广泛,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网络公司等媒体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节目制作、媒体经营等工作。也可在各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文化、公关、现代文秘等工作。

传统的传媒行业(报社、电视台等)曾经是新闻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但是随着传媒行业的体制改革,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下降的趋势。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进入传统媒体并非易事,更何况在学历上并没有优势的高职学生。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都沿用本科院校的模式,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培养的学生不能直接上岗,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过渡期才能适应。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不能适应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他们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同时,他们更喜欢实践性强的课程,不愿意学习理论课程。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新闻专业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践课程,很难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人才。

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跟上时代步伐,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闻传媒人才。

二、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媒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伴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传媒业在整体规模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各类传媒机构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质的提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传媒人才特别是网络新闻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以河北省为例,到2010年11月河北省共有正式出版期刊100家,报纸97家。省市级广播、电视频道也进行了专业化改革。除此之外,河北的网络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河北省新闻从业人员有19.72%在电视台工作,8.03%在广播电台工作,7.69%在报社工作,42.17%在期刊工作,在网站工作的比例则高达22.39%,并且这一比例呈上升趋势。

可以说,网络媒体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很多网络新闻传播单位的从业人员没有受过新闻的专业教育,从业人员中存在着业务水平较差、写作编辑能力不强等问题。快速发展的新闻传媒业急需大量的具备采、写、编、播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新闻人才充实到新闻从业者的队伍中来。尤其是既懂新闻理论又懂网络操作,既懂传统媒介又懂新媒介,既懂经营又懂业务的技能型新闻人才更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三、重新定位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

通过以上两点的论述,可见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急需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进行重新的定位,定位的原则是要适应当今传媒行业对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调查,以下工作岗位是适合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未来的人才培养定位的。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示的第三批十种新职业中"网络编辑"名列其中。在得到国家认可的同时,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部分网络新闻人员不再由技术人员充当,而是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的人员去从事。

网络新闻与编辑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各类网站从事信息采写、编辑与网站管理、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基准,密切关注多媒体时代相关行业的前沿动态,主动适应新闻媒体和网络行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对接行业、企业。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e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软件等等.

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职业待遇:全国网络编辑平均月薪可达到2000元左右,不同城市略有差距。站点越小工资越少,大型的门户网站的编辑月薪可达到5000元以上;频道主编可达到8000元以上。

2、新媒体传播方向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在通讯领域,不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有几十项技术能够领先国外发达国家;使用新媒体的消费者越来越多,据调查显示,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0%的速度在增长;新媒体的终端已经非常普及。中国目前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2亿,计算机显示器、阅读器有1.3亿,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有30多万种。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经相当普及。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需要很多具备新闻素质,有一定采编能力的新闻专业方面的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过去的信息生产机制,同时也引起了新闻传播教育的革命,开设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不再把培养记者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主要方向,而是培养一种泛媒体人才,宽口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这种教育设置的改革不仅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引发了新闻传播教学理念的革命与创新,创办新媒体传播与信息网络专业成为时代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必然,高校适应市场发展的新起点。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方向,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毛艳青 李倩 《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都市家教》 2011年第5期

[2]王瑜 《从社会需求看高职新闻采编专业设置》 《新一代》 2012年第11期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篇2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提高生产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市场对高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应革新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符合现代化市场体制要求的专业人才。以解决经济社会问题为导向,契合市场实际发展需求,打破专业界限、学科界限,从社会角度培养人才,实现媒体行业现代化建设。

1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介绍

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是基于信息传播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实现媒体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它是具备数字信息时展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通过对网络的熟练运用,以及信息收集、整理、策划等新媒体运营能力培养,顺应数字化媒体发展趋势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该专业不仅需要学习者有扎实的传播学学习背景,以及信息网络数字化媒体应用能力,更要懂得媒体传播规律和市场媒体制度;能够在全球化信息交流中,形成对互联网业和新闻传播业运营的整体性、综合性把握,将知识转化为创意、策划和执行能力;能够掌握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文学功底,以及一定的自学能力、社交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

2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就目前情况而言,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主要设置在传播学范畴内,忽略了学生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无法体现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的特点。我国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发展起步较晚,专业师资团队建设不够完善,教育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且实验设施不配套,缺少实践基地和实践条件,仅有的设备也存在硬件缺乏、设备老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

3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分析

3.1革新人才教育观念

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是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衍生出的一种以培养全面型人才为目标,实现突破性与应用性,延伸传播学内涵的专业。各高校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应立足于社会发展现状,优化办学宗旨,强化专业人才目标培养体系,发挥本校特色进行现代化专业人才培养。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新型项目教学法,实现具体课题作为课堂目标的教学模式。利用实际网络应用技能,结合文字、PS等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新闻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理论,更要了解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及新媒体知识应用技术。以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运行管理、新媒体技术应用为重点教学内容,通过文理交叉的教育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现代化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通过情景模拟帮助学生体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工作中的所有环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所处地区的实际人才需求,完善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2]。

3.2提高师资投入力度

当前形势下,各高校应加大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师资投入力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基层进行实践锻炼,提高薪金待遇,促进教师团队水平能力建设。在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各高校学科资源优势,实行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学等专业教师共同承担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任务的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由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进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育,实现人才的高效化培养。此外,应完善教学评价系统,从专业能力、实践水平、网络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学生能力水平评价,拒绝传统教学过程中将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考核方式。增设学生对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教师的教学作用评价环节,说出自己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这对于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塑造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实现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作为一门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的现代化课程,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将高新信息技术引入实际教学环境中,推动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现代化发展。实验室是进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教学的基础,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对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实际岗位需求,不断革新完善校内设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条件较差的高校可以进行跨校、跨院合作,提高设备利用率。如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和新闻学学生共用摄影摄像教室、模拟演播室,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共享网络实验室。重视现代化网络应用,将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相结合,依托科学技术软件,突破场景对于专业学习的局限。在适当增设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外,还要加强与社会活动合作,结合本专业特点,利用广播电视台、记者团等校内组织,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互联网构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教学实践基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及影像录制,在不影响社会活动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真实化实践场景,明确实践岗位的具体任务,熟悉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工作操作流程。

3.4完善社会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社会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机会,利用社会真实环境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内容进行巩固,提高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全方面素质。以未来行动导向作为教学基础,加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学的社会实践,完善相关课程构建,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课外模拟实践以及社会活动实践等形式,加强对基础技能与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3]。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教育课程,在其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健全相关理论知识体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建设。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材、网络应用相结合,规划好教学制度,制定详细的实践课程数量、时间、方式等内容安排。根据实践进度安排进行理论知识辅导,使二者完美契合,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内容,加深理解。根据教学情况及学生反馈,对课程进度与实践活动进行调整,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逐渐推进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3.5实现科学教育创新

伴随着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建设,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记者正朝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伴随着新型记者涌入社会,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相互独立,如何整合分配这些专业人才成为现代化媒体行业发展的核心。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人才作为一种实现社会高速发展的战略资源,要完善人才的科学化管理,注重个人素质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革新现代化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教学思路,优化课程设置,建设现代化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人才队伍。创新是人才培养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打造现代化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面对信息量与日俱增以及互联网应用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在进行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教学时,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革新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工作。根据社会各界对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实现学生的专业化创新教学,建立以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篇3

 

网络新闻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受众要求的提高,网络新闻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我国网络新闻发展的主要问题

 

1.“标题党”现象泛滥

 

所谓“标题党”,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论坛或媒体上,制作引人注目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注意力,但内容通常与标题联系不大或完全无关。由于当前生活节奏日渐加快,许多网友阅读网络新闻时,往往只看标题,无暇细读文章内容,因此很容易受到“标题党”的误导。据《中国青年报》万人调查的数据显示:受访者中20.1%的人平时只看新闻标题不看正文;66.3%的人在看完标题后会快速浏览正文;只有11.2%的人会详细阅读正文。媒体专业人士认为,这也是“标题党”泛滥的重要原因。如今,大量“标题党”新闻充斥着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对网络受众、网媒行业及新闻当事人带来种种危害。一个存在虚假信息的标题容易误导受众,影响读者对信息的正确认知及价值判断。另外,当公众惯见浮夸虚假的信息,形成慎信网媒的观念,网媒的活力将不复存在。

 

2.侵权问题严重

 

网络新闻侵权就是相关机构或个人利用互联网对他人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随着网络新闻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网络新闻侵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并成为了社会的一大关注热点。主要表现在:(1)侵害名誉权。目前,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侵害名誉权的现象屡见不鲜,个别人利用网络捏造事实,诋毁他人声誉,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严重伤害了他人的身心将康和正常生活。(2)侵害隐私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有意或无意地泄露他人联系方式或私人生活等。(3)侵害著作权。在新闻传播中进行剽窃,在未经他人授权情况下将他人东西占为己有,就是典型的侵害他人著作权行为。

 

3.文字表现形态及结构失衡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新闻基本都源于传统媒体,各大网络新闻网站对源于传统媒体的新闻通常的做法是原文转发,有时会对标题加以修改,有时会对原文进行简单删减,很少对其加以适当编改以适应网络新闻传播要求,最终造成新闻文字表现形态和布局结构的失衡,呈现出单一的平面媒体新闻表现形态及布局结构。这种完全忽视网络受众个性化需求,未能根据网络新闻的独特性进行新闻编写,严重影响了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降低了阅读效率,降低了查询效率,降低了媒体影响力。

 

二、我国网络新闻发展的走向

 

1.加强网络新闻的专业化建设

 

网络新闻专业化与网络受众需求个性化是未来网络媒体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传统网络新闻媒体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比如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它们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垂直的,而未来依托于互联网的细分,网络新闻综合化转向集中化,由普适化转向个性化,已经成为时展必然。专业新闻网站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许多专业站点群将进一步丰富网络新闻传播体系。专业化新闻,就是信息产品与服务以某一特定领域为核心开展,结构纵深性特征显著,将特定领域的信息深入化、专业化,并做好多维度、立体化的诉求阐释与价值构建。在追求个性的时代语境下,为那些差异化显著的网络受众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才能最终留住他们,这对于网络新闻媒体来讲尤为关键。专业网络新闻媒体与综合性门户网站所的新闻最大区别在于专业新闻具有较大规模的忠实受众群,这样能够集中为他们提供特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深入化的信息服务。

 

2.对传统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

 

网络新闻的发展需要传统媒体的支撑,但未来网络新闻将不仅仅是对传统媒体信息的复制转发,而是对传统媒体信息资源加以深加工,对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做深度挖掘。全面但不深入,综合但不专业是无法满足受众需求的,是最终会被淘汰的。由于在信息化时代语境下,信息资源十分丰富,一条新闻不是你有便是我有,但所有的新闻都是观点或事件的简单堆积,若是谁能提供专业化、深层化的信息服务,谁就能够获得网络受众认可,谁就能占领网络新闻市场制高点,网络新闻媒体要结合网络受众个性化信息需求建立相应数据库,对新闻信息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为受众提供定制化信息服务。个性与特色将成为未来网络受众在新闻阅读方面的一大关注点,此外,在新闻传播自由度方面,网络新闻媒体无疑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并对后者产生了巨大冲击与威胁。

 

3.网络新闻生产与经营的产品化

 

职业媒体、职业媒体人会永远存在,但未来网络新闻的标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要把内容做成产品。信息化时代语境下,渠道和分发对于各大网络新闻媒体而言,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在手机上预装应用软件,覆盖量会很大。网络媒体还要加强受众行为习惯的研究,要明确其网络新闻传播效果核心影响因素的地位,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责任心的注入”为理念,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新浪的编辑部已经改叫产品运营部,强调产品思维应该大于内容、大于新闻的理念。产品的要求比较复杂,从初期设计如话题、稿子、作者的准备,到经过润色加工完成生产后,包装、推广渠道会越来越重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并存的媒体形态,而中间区域还有诸多的形态。无论是什么媒体形态,都需要坚持传统媒体的严谨思维和报道,也需要借鉴新媒体在内容包装和产品运营上的优势。

 

在“标题党”现象泛滥、侵权问题严重文字表现形态及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制约下,网络新闻要想打破困局,突围而出,就必须要加强网络新闻专业化建设,要注重对传统媒体信息资源的深加工,要推动网络新闻生产与经营的产品化发展,这不仅是网络新闻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网络新闻发展的历史走向,只有立足现状,不断创新,才能实现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篇4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3

(2012)

购买建议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版No.3)/新媒体蓝皮书》编著者尹韵公。作为国内唯一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全面盘点新媒体发展现状,分析新媒体大势。纵论新媒体之遒。当前新媒体发展进入一个极为特殊的成长阶段。一方面,新媒体在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力量;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双刃剑”功效凸显,新媒体治理成为世界普遍难题。专家解读新媒体热点:网络对谣言是否真有自净化作用,微樽传播为何具有中国特色,社交媒体如何影响世界政治,全球新媒体发展动向,中国网络舆情的特征……新媒体在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和融合中成长。

通过对“网络购物第一站”——比购宝(Boogle.cn)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当当网、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亚马逊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目录

BI 总报告

B.1 成长中的新媒体:虚拟和现实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一 发展态势:新媒体成为推进中国社会成长的新力量

二 传播转型:虚拟和现实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三 成长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生态

四 应对策略:中国特色的新媒体发展战略和治理之道

BⅡ 热点篇

B.2 网络对谣言的自净化作用研究

B.3 微博的发展态势、传播特征及治理策略

B.4 微博舆论形成与互动机制的实证研究

B.5 微博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B.6 社会化媒体:网络时代的关键转折

B.7 世界政治中的社交媒体与数字行为主义

B.8 三网融合背景下建设中国广电网的宏观战略思考

B.9 2011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

B.10 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B.1l 社会转型风险与网络舆论——对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的实证研究

B.12 中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

B.13 全球新媒体的发展动向

B.14 中国新媒体产业园区发展报告

BⅢ 网络媒体篇

B.15 2011年的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

B.16 中国主流媒体网站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B.17 “2012年两会”互联网专题报道效果分析

B.18 2011年新媒体视频发展报告

B.19 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发展报告

B.20 2011年数字音乐发展报告

B.21 2011年中国网络广告发展报告

BⅣ 移动与电子媒体篇

B.22 新闻网站移动化发展报告

B.23 《前线手机报》:党刊的移动化传播探索

B.24 移动APF应用状况调查报告

B.25 2011年中国IPTV发展报告

B.26 20l年中国手机电视产业发展报告

B.27 20l年中国手机报发展概况

BV 借鉴篇

B.28 欧盟的数字化战略与新媒体发展

B.29 2011年中外电子书产业发展报告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篇5

网络媒体受到金融风暴影响甚大

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美国广告商减少了对网络媒体的广告预算投入。2008年10月金融风暴正酣之时,美国comScore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广告主被问及金融危机之时是否减少网络媒体的广告投放时,年均收入为5万美元的阶层中80%的人认为会减少这些花费;75%年均收入在5万至10万美元的阶层认为会减少在网络广告上的投入。这种状况的原因显而易见,由于经济现状低迷,多数商家会想方设法减少支出,对于新媒体互联网的投入也不例外。

也是因为商业业务的减少,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互联网收入的减少。美国《连线》杂志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认为,在美国2008年至2009年前半年期间,顶尖级的100个网站中,有34%的网站靠广告来获取收入;有12%依靠订购存活;有8%依赖虚拟下载品谋生;剩下者多为免费开放的网络。也就是说,对于美国的互联网市场来说,大部分的互联网都暂时没有获得利润。即使这样,金融风暴期间,在年收入为10万美元的网络媒体那里,2008年第3季度仅有3%的增幅;而在年底的第4季度,网络媒体获得的收入从上年增幅的23%下降到6%。更为让人惊奇的是,2008年第2季度里,美国的互联网媒体收入总额为56亿美元仅仅比上年同期增加2%,远远落后于预期11%左右的增幅。由此可见,金融风暴对美国的互联网媒体影响有多大。

金融危机对互联网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上呈现衰减趋势。传统媒体必须与互联网媒体接轨,这是媒介的一个共识,人们常称之这段时间的转化为“拐点”。融合的主要形式是并购,其好处在于加速传统媒体的资产重组,使各类传统媒体纳入网络传播的形式,互联网媒体也可借助传统媒体提高影响力。由于金融危机,媒体由于收入的减少而不敢轻举妄动。2008年的12月中,在线媒体的并购次数仅为258,比2007年的315次减少了18.1%;交易值为90.49亿美元,比2007年的122.98亿美元降低26.4%。2009年以来,这种衰减趋势还在加剧:并购次数仅为43次,比上年同期的77次降低44.2%;交易值仅为3.9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0.45亿美元衰减了86.9%。互联网媒体的突出优势因为金融危机而受到损害。

互联网媒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另一个表现为其内容影响力受到限制,一个有力例证就是普利策新闻奖。今年的93届普利策新闻奖第一次把网络新闻与网络媒体囊括在内,然而等到4月20号宣布时才发现,除了美国“政治新闻网”被提名以外,其他全部被排除在外。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增长受到了抑制,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它在内容上的影响力。

网络媒体利润丰厚与分布不均

网络媒体市场依然充满活力,虽然受到当前金融危机的困扰。根据TNSMedia Intelligence公司宣布的数据来看,进入2000年以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美国互联网广告额保持在13.30%的增幅。未来的互联网媒体市场增值前景依然令人乐观,只是在于利润的分配不均,主要是因为传媒市场的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剧,网络市场呈现出新的局面。

首先,从形式上来说,由于科技含量的不同,互联网的各类广告效果不一样,也会造成利润分配的差异。以美国互联网视频广告为例,其广告市场总额年均保持两位数的态势稳定增长,从2000年3千万美元,到2006年的2亿2千5百万,而且增长的速度在逐年加快。这几年的增长速度分别是33%、37%、54.4%、62.5%、66.67%,这种加速度的增长;远远高出TNSMedia Intelligence公司预计的13.3%的整体增幅。就技术成本比较低的互联网展示广告(display advertising)来说,因为效果比较差,据CompetitiveMedia Reporting公司统计,2008年第2季度其广告额增幅仅比其上年增加7%的利润,远低于互联网广告平均利润13.3%。更有甚者,美国著名媒体调查公司统计显示,网络展示类广告已经出现了数年的6%的利润下滑。

网络媒体广告的增值还表现在内容的细分上。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及相关各类信息增值幅度要大得多。比如,传统媒体的时事通讯的增值在不断减少:2001年至2007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0.3%;而2007年至201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衰减速度更快,为—6.7%。同时,新媒体互联网因为内容、方式不同,增幅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数据库信息服务年均复合增长率两段时间的数据分别为8.6%和8%,低于互联网广告额13.3%的年总体增幅;在B2B网络信息这一块,2007年之前的增幅为13.9%;2007年之后的增幅为22.3%。这说明B2B网络媒体将会是未来新媒体的一个新增值热点。

需要关注利润分布不均的网络内容还在于互动营销与在线消费类媒体。在线互动营销2001至2007年这个时间段里年增幅为40.4%,比传统营销的4.2%高出近90%的比例;而2007至2010年之后,减为增幅29.9%,传统媒体年增幅为3%,依然高出90%的增幅。之所以在线互动营销2007年之后会出现增幅的减少,是因为这块市场里,这块市场份额的基数在增大,只是比例上的相对减少,绝对增幅依然相当惊人。故此,利用互联网的互动特征,争夺传统媒体的广告份额是一种趋势。美国商业媒体(ABM)乐观的预测:2007年至2010年这段时间,互联网获得媒体利润将从2007年之前的33%份额到2010年的88%;传统媒体的份额将会相应地从67%减少到12%。而互联网媒体内部利润主要集中于专业化的内容制作上,如B2B信息与互动营销等领域。

网络媒体利润藏于深专业化运作

就美国当前的网络媒体市场的盈利情况来看,一般的媒介融合并不能带来丰厚的利润,真正的利润藏于深专业化的运作中。由于网络培养出一系列品味不同的长尾受众,对信息的需要已经进入到细分的时代,媒体需要在深专业化上下功夫,这已经是当前新媒体时代媒体人盈利的心得。

美国互动广告局(InteractiveAdvertising Bureau)统计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10月为止,美国的在线广告收入总额已经达到59亿美元,当年第3季度的总额增幅为11%,低于13.3%的互联网平均增幅;而当年第2季度的增幅仅仅为2%。与此形成对比,这一时期的互联网搜索类广告额却占据增加值的50%,而搜索类广告与内容的深专业化运作紧密相连。Outsell公司预测,从2007年到2011年,具备搜索功能的新媒体,其年增值率可以达到15.6%。

Google媒体是满足长尾受众深专业化运作成功的最好诠释。2008年Google网1400万个样本的搜索词里,该网站排名前100个词条只占1400万词条总点击数的5.7%;前500词条只占样本总点击数的8.9%;前1000词条只占10.6%;排名前10000个词条只占搜索总点击率的18.5%。也就是说,一个网站拥有10000个成熟的搜索词条,获得的点击率仅仅只是应有注意力经济的20%市场;这样就可能失去80%的市场。故此,Google媒体的成功在于它面向长尾市场的深专业化运作,长尾最大的特点在于多样化的需要产生多样化的生产。

深专业化的另一个趋势是产业内部系统化内容制作,其成功的经典案例是Globalspec传媒。据美国调查咨询公司Outsell预测,以技术运用为中心的工业与工程信息的年增长额达到8.3%,高于2008年世界信息产业平均增长率的4%。Globalspec传媒在美国金融风暴期间保持着50%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实际上就证明了网络媒体深专业化运作的潜力——远远大于8.3%增长率的整体工程信息市场,网络对于产业的搜索信息之开发有点石成金的特殊功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篇6

关键词 新媒体;传播人才;核心能力;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24-03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5.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 [1],这表明我国已进入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以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过程中,新媒体传播人才格外稀缺。但与行业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无论人才规模还是质量,与产业结合都不够密切。另外,新媒体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学界、业界对其研究刚刚开始,对于什么是新媒体传播人才、如何培养新媒体传播人才并无结论。本文提出了新媒体传播人才的几个核心能力和校企合作培养路径,希望能为新媒体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点思路。

一、新媒体传播人才供需现状

(一)新媒体传播人才需求现状

目前,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以新媒体编辑、记者为主体的传播人才,以新媒体产品开发为主的设计人才,以新媒体经营为主的管理人才[2],本文讨论的是第一种。据专家估算,2014-2015年,全国新媒体专业编辑、记者总缺口为60万~80万人。余红、李婷在比较了全国17个门户网站、网络媒体、网络公司2011年、2012两年的招聘信息后得出结论,未来新媒体岗位人才需求中,新闻编辑、记者需求量排在第二位,占11.57%(第一名为后台研发:26.25%,第三名为产品经理:11.36%)[3]。

业界的新闻实践也显示出对新媒体人才的强烈需求。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例,其策划部新媒体业务集中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的日常运营上,由10名编辑、记者负责。部门采取轮班、24小时实时关注、专人负责值守的基本工作模式,平时尚能维持,但一旦需要进行大型新闻专题策划,便捉襟见肘。另外,有些媒体的新媒体账号由传统媒体记者、编辑轮班维护,由于缺乏新媒体专业传播技能,经常出现微博复制报纸、微信复制微博的现象,传播效果难以实现。

(二)高校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与行业求贤若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校对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尚处起步阶段。我国高校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分别开设新媒体专业研究生班、网络传播方向。直到2010年,教育部组织了首次“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申报。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201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新媒体与信息网络”调整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1年教育部批复招生仅有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12年批复8所高校,2013年至2015年之间又陆续批复85所高校。以本科阶段高等教育的一般学制四年计算,2015年7月,我国首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生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这与新媒体类职位的人才需求相比,缺口很大。

二、新媒体传播人才核心能力构成

(一)具备互联网思维

通俗地讲,所谓互联网思维,是指互联网时代以连接、开放为典型特点的思维方式。2015年3月5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与较早的互联网企业讨论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相比,“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无所不在的网络、数据,已经泛在并应用于各个传统行业。而新闻行业由于离传播技术最近,对传播技术的依赖性较强,首当其冲在所难免。

新媒体之所以为“新”,是因为具有互联网基因和数字基因,这是与传统媒体的根本区别。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传统新闻行业而言,新闻产品生产、制作、设计、、传播等各个流程,均被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今后的新媒体传播人才,如果不具备“互联网思维”,不懂得数字开发,不懂产品设计,不懂用户体验,不懂互动交互,便无法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

(二)具备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快速更新产生的海量信息,需要采用专业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挖掘大数据价值、提供大数据服务能力是大数据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调查显示,在新媒体岗位需求中,与数据分析相关的招聘信息占8.73%,在所有岗位需求中位列第五[4]。从2012年开始,新京报、东方早报新媒体岗位招聘信息中出现了一个新岗位――“信息数据编辑”,要求应聘者在具备较强新闻敏感性的同时,要有较强的数据梳理及分析能力。

由此可见,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是时代背景给新媒体传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当前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无论是通过微博、微信或者其他网络平台,都需要大量数据来确定传播效果。像新媒体后台数据、全行业数据、用户体验数据等,更需要时时监测、科学统计和分析。系统、精确的数据能够表明,哪些是受众现在关注的、哪些是需要引导用户关注的、哪些是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哪些是能引发讨论的,等等。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以精确的数据为依据,把握受众需求,准确定位受众,为受众提供专门信息,传播才有意义。因此,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善于分析并利用数据,是当下新媒体传播人才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

(三)具有复合创意能力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媒体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是打造具有复合创意能力的人才[5]。这里的复合指的是互联网思维,创意则指创新思维。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源分散,信息量大质次,多数新闻报道后如石沉大海。同样一个新闻事件,通过精心策划再进行传播,才会吸引更多受众阅读、互动和转发,从而产生超过新闻事件本身绝对价值的社会效用。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竞争没有第二,只有第一,比的不仅是谁首发多、独家多,还要比谁的创意多。而且,创意能力是多元的:内容创意、传播创意、视觉创意、技术创意等。总而言之,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同质化竞争,比的已经不是谁独家多,而是谁创意好。可见,复合创意能力应作为新媒体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

三、校企联合培养新媒体传播人才新思路

(一)文理术兼融,打造跨学科校企合作平台

新媒体传播活动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工作手段不断丰富,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也应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我国有学者在美国“学科互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的学科将整合搭建桥梁和重新建构两种路径,即在搭建成熟学科互通桥梁的基础上,批判性地重构新媒体专业[6]。目前,我国高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已经开始了以传播学、信息科学和传媒经济学三大学科集群为主体的探索,但跨学科实践平台的构建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基于以上考虑,当前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新媒体人才,不能局限在单一的新闻学或传播学专业,而要打破专业界限,实现文、理、术兼融,跨学科、多技能发展。在具体操作上,要把视野放宽到全校,给更多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多学科碰撞往往是创新的根源,好的新媒体创意往往来自学科交叉,这与互联网思维开放、连接的特点是契合的。

(二)实践平台前移,充分利用新媒体产业链资源,打造融合媒体校企合作平台

目前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多在大三开始进入,以教学周为实习期,实习结束获得相应学分。这样的实习形式单一,且过于模式化,不符合新媒体即时传播的运作规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更恰当的做法是,学校在学生大一时开始,与转型中的媒体、新媒体建立联系,开展新媒体导向型教学,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研发基地、开展项目合作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实践平台,建立技术、产品、项目研发合作机制,力争把高校建成新媒体产业的实验室、孵化器和“生产车间”,推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实践平台前移的同时,高校在实践平台的打造上还要具前瞻性。既然新媒体属于融合媒体,新媒体实践平台就不应局限在某一种特定的媒体形式,比如,微信、微博,而至少应该是集合了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的融合平台。以阿里巴巴为例,除电子商务以外,其产业链还有新浪微博、优酷、高德地图、UC浏览器、阿里健康、阿里影业等。如果高校与企业合作时,能从全局出发,对其链上所有资源充分利用,创设融合媒体的工作环境,对于学生互联网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

(三)夯实传统媒体校企合作基地,带动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

新媒体传播,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新闻传播学原有优势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其“新”主要体现在技术手段上,传播内容本质上与传统媒体无异。在新媒体校企合作平台打造过程中,必须保持传统媒体实践平台的优势。相较于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新闻操作更规范,每天都有选题会、编前会、定稿会,并有严格的审校程序。这些流程虽然繁琐,但节奏固定,不易出错,从制度上保证了新闻的质量。而这一点恰恰是新媒体所欠缺的。新媒体信息传播追求快、追求新,加上编辑记者从业时间短、行业规范性差,生产的新闻难免良莠不齐,整体水平不高,从而限制新媒w的发展。因此,在打造新媒体传播人才校企合作平台时,应保留原有传统媒体实践基地的优势,两者取长补短,以老带新,促进新媒体传播人才的培养。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S. Shyam Sundar指出,新闻传播学课程,必须紧紧跟上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7]。在当前新媒体主导的传播语境中,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新媒体传播人才,一定要立足传统媒体优势,走跨学科发展之路,逐层渐进,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接轨。

参 考 文 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1.

[2][6]谭天,刘方远.试论新媒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渤海大学学报,2013(6):95-99.

[3][4]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2014(2):134-138.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篇7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实习;模式;模拟性;实战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144-03

一、新闻实习对于新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向十分清晰,以培养具有新闻学理论基础、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技巧、能够向其它相关领域扩展和渗透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适应媒体工作,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新闻业务操作能力。因为新闻学专业培养的绝大部分学生将要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工作,所以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的实践性特征很明显。“谁都知道,新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充分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技能,是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1]”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实践性教学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践环节的教学抓得好,落到实处,学生的操作能力就强,专业基础就打得牢,毕业后工作上手也快,成长空间就大,用人单位自然满意。因此,新闻学专业一方面要传授学生新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培训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最好要统一合并采访写作课程,让学生亲自投入新闻火线上;完全以新闻式的标准严格要求之,练习与批判并重。切忌叠床架屋式的纸上谈兵,像个反复背诵食谱而却不愿意下厨的主妇。[2]”

新闻学专业培训学生的业务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新闻实习进行的。也就是说,新闻实习是新闻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最主要方式。新闻实习使新闻学教育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通过新闻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当下传播媒介的发展状况、特点和规律;了解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通过新闻实习,学生可以培养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制作、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技能技巧。新闻实习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及时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新闻实习是新闻专业学生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学校进入社会,从学业转向就业的必要阶段和保障。

二、当下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

“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整合的过程。[3]”媒介融合已经有了20多年的实践。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1992年创办电子网络版,实现了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西方媒体开始了媒介融合时代。《中国贸易报》1995年推出网络版,中国媒介也进入了媒介融合时代。在当下,媒介融合已经是新闻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实。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相互融合,推动着整个新闻业的发展进步。两种媒体的互动、融合是最常见的方式。譬如报网互动、台网互动等等。当然,媒介融合也包括多种媒介的互动、融合。譬如上海第一财经融报纸、周刊、广播、电视、网站于一体,实现多个媒体的内容共享和互动,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功能。

媒介融合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采访、编辑、制作等有机融合起来,资源共享,生产可以相互转换的媒介产品。也就是说,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当然,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必将改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和工作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除拥有单一传统媒体强调的专项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制作等多项技能。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既能为报纸、杂志撰写文字稿件,也能为广播、电视采集声音、音像新闻,还能为网站提供网络新闻稿件,也就是说,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成为技术全面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新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媒介融合的现实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所以新闻学教育也遭遇媒介融合这一现实存在。“全球新闻学教育面临四大主要转变或挑战:社会文化差异的认识与意识不断增强,娱乐业、传媒行业、类型、模式的不断合并,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融合(多媒体),传媒、新闻事业及新闻流动的国际化。这些趋势中的每一项都与记者工作及培训相关。”[4]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学习多媒体的知识,培养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制作等多方面技能。学生的技能主要是通过新闻学专业实习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当下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模式的分类

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的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模拟性的校内实习

这一类实习模式主要在校园内进行,可分为课堂中的实习和校园媒体中的实习。

1.课堂中的实习。课堂中的实习主要是指结合相关新闻学课程在课堂内进行的实习活动。譬如结合《新闻采访学》课程设立模拟采访、模拟新闻会等环节,让学生进行模拟性采访、提问;结合《新闻摄影》《新闻摄像》课程安排学生进行新闻摄影、新闻摄像等实践环节,让学生拍摄新闻图片、制作新闻短片;结合《新闻编辑学》课程,让学生进行新闻稿件选择、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新闻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自己编辑的报纸和网页;结合《新闻策划学》课程组织学生召开模拟编前会和模拟策划会,让学生撰写策划方案、进行新闻策划活动;结合《新闻写作学》《新闻作品评析》课程来评点学生自己提交的新闻作品,并对优秀新闻作品给予奖励。

可见,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就是从事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师按照媒体的采访、编辑、写作、评论、制作等流程,把课堂模拟成媒体,并依托相关新闻学实验室,搭建课堂教学实践平台,利用当下社会各种媒体的流程对学生进行的模拟性训练。因为这种模拟性的实习十分接近于当下媒体的实际操作流程,所以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相关的新闻学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媒介融合的现状对当代的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新闻学教育必须直面这种挑战。因此,新闻学专业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也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现在的新闻业务教学还要考虑到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不能停留在报纸的采写编评上,所教的‘新闻业务’,要能够适应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渠道(博客、微博等等)的写作、制作和报道的要求。[5]”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在课堂中进行的模拟性实习可以进行跨媒体策划、采访、写作、编辑的训练。教师可以模拟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的采访、编辑、制作等流程对学生进行训练,也可以模拟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流程要求学生采集声音、音像新闻,还可以进行为网站提供稿件的模拟性实习。

2.校内媒体中的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报刊、广播、电视频道、校园网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高校一般都有自己一家或多家公开或内部发行的纸质媒体,新闻学专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校园纸质媒体来让学生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全面参与校园纸质媒体的选题、采访、写作、编辑、摄影、广告、排版、校对、发行等工作。大学广播电台是立足于校园以服务于师生为目的的媒体,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广播电台进行实习。新闻学专业学生应该积极介入到广播电台的整个运行过程之中,通过采访、写作、制作师生感兴趣的校园新闻来让自己得到实践性训练。作为开设有新闻学专业的学校一般应该有供学生实习的电视频道或校园电视播放屏。作为校内模拟性实习的一种模式,学生可以采访、编辑、制作视频新闻节目,并通过校园电视频道或电视播放屏进行播放。这种方式既对学校进行了宣传报道,又培养、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当然,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实习,参与网页的设计与制作,采访、编辑网络新闻。

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应该对现有的各种校园媒体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包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在内的实平台,让每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都有在不同媒体实习的机会。可以利用这一整合性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学习不同性质媒体的运行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跨媒体操作技能的新闻专业人才。

当然,校内实习有其优势,校园环境相对比较简单,没有社会环境那样多元和复杂,学生对校园的人、事、物都很熟悉,他们在校园内进行采访等新闻活动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然而,校园毕竟不是社会,校园内的生活与校园外的生活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校园媒体不是社会化媒体,它们的生产内容和运营方式和社会化媒体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校园媒体的实习只是一种模拟性实习,只不过“仿真度”比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更高而已。课堂内的实习和校内媒体实习,都是培养新闻人才的重要方式。校园内进行的模拟性实习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根据课程时间和学生业余时间灵活安排。因为校园内进行的实习相对比较简单、容易,特别适合于实践性操作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大一、大二学生。

(二)实战性的社会实习

校园内的实习是模拟性的,要真正训练和提高业务水平,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到社会化媒体中去进行实战性实习。在社会化媒体中进行的实战性实概可以分专业考察实习和专业实习两种模式。

1.专业考察实习。所谓专业考察实习,主要是指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到媒体进行现场考察学习的一种实习模式。专业考察实习是一种认识性实习,学生通过现场考察媒体,了解媒体的运作流程,对媒体内容的制作、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策划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种实习模式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媒体的特点、规律、现状及发展趋势,亲身感受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洞察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学知识,树立新闻学专业归属感,明确以后学习努力方向。专业考察实习的时间以1至2周为宜,可以安排在大学4年期间的任何一个学期进行,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设置专业考察实习的次数。

新闻学专业的专业考察实习也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考察要考察当下中国新闻业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选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媒介融合明显的媒体进行重点考察。在媒介融合时代,学生对各种性质的媒体都要进行考察,不仅要考察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制作、发行及经营管理,也要考察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采访、编辑、后期制作播出及经营管理,还要考察新闻网站的采访、编辑以及经营管理。

2.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指新闻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化新闻媒体参与实际新闻工作的一种实习模式。专业实习是常见的一种实习方式。作为一种操作性实习,专业实习既能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艰辛和责任,并使学生得到一种学有所用的成就感。专业实习一般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和媒体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实习,主动地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协作关系。在实习前,校内指导教师要制定和执行实习计划;在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要督促学生实习;实习结束后,校内指导教师认真做好实结工作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当然,具体新闻业务的指导主要依靠媒体指导教师。媒体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训练、培养新闻实习生。

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学生最好能在不同时间相继在不同性质的媒体进行专业实习。在相关记者、编辑的具体指导下,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学习、掌握各类媒体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新闻业务技能,既训练为报纸、杂志撰写文字稿件的能力,也培养为广播、电视采集声音、音像新闻的技能,并学习如何为网站提供稿件。通过专业实习,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全面掌握各类不同性质媒体的采访、写作、评论、编辑、摄影、摄像和制作等业务技能,能够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新闻工作。

参考文献:

[1]董天策.问题与学理:新闻传播论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美)李金铨.国际传播的挑战与展望[M].台北:时代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

[3]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篇8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报业从未像今天这样忧心忡忡,因为网络媒体来势汹汹,正加速抢夺受众,抢食利润蛋糕;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报业从未像今天这样踌躇满志,因为新媒体的发展空间让报业看到了大展身手的转型路径。

但是,在满腔热情进军新媒体的征途中,我们发现,轰轰烈烈的背后难掩盲目跟风、冒进之态。比如,电子阅读器。这个报业争相开发的终端,2010年还风光无限,2011年上半年遭遇平板电脑的冲击,形势急转直下。再如,手机报。几乎每家报社都拥有这种新媒体。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直接上网查阅新闻,内容单调、信息残缺的手机报必定被抛弃。

一问:报业如何维护知识产权?

最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iPad软件开发商未经授权使用《新京报》版面和内容一案做出一审判决,判令其停止侵权并赔偿10万元。此案再度促使人们思考:网络时代的传统媒体如何维护知识产权?

传统媒体的维权尝试源于网络的崛起造成其受众和利润的双重流失,其焦点是内容共享。人们惊叹于新媒体的凌厉攻势而预言报业必将消亡,知识产权纠纷实质上是纠缠不清的新旧媒体关系的法律体现。

网络是报纸的终结者吗?这似乎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大多数报纸早已习惯了与网络的竞争。但基于网络是报纸转型的直接推动力、是检验报纸改革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参照物的这一事实,有必要对网络与报纸的关系进行再次梳理。

内容是报纸的核心竞争力。让报人耿耿于怀的是,每年花费数千万元采集的新闻信息被网络无偿或廉价使用。但是,无论做过怎样的努力,以维护报纸知识产权为目的的抵制商业网站的行动均以失败告终。从最初以网站转载自己作品为荣的喜不自禁,到此后意识到利润被蚕食的懊悔和如今维持现状的无奈,报业始终处理不好与网络的关系。

报纸没有新型的渠道,又将内容拱手让人,从这一点来说,报纸的敌人就是报纸自己。因此,要解决报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无法绕开内容控制这一核心要素。提高内容的控制力,首先要增强“内容提供商”的商业属性,增强价格协商的话语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提高报纸内容商品化的自觉性和内容质量的自信心,打破集体无意识的面对困境无所作为的现状。

报纸维护知识产权不外乎技术和法律两条途径,通过技术控制传播渠道,依靠法律避免权益受损。报纸维权困难重重,但更难的是面对侵权时的熟视无睹。

二问:报纸需要多少渠道内容?

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使向来信奉内容为王的报人信心动摇,于是,多渠道内容成为报业的集体追求,认为这是挽回报纸颓势的积极举措,是报纸数字化生存的必走之路。这其实是弊大于利的盲目行为。

从报纸影响力看,多渠道内容未必能增加受众。决定报纸影响力的是其内容的吸引力,如果内容没有改善,不管是平台共享的网络终端,还是独自开发的电子阅读器,都不能吸引新受众。相反,对忠诚度极高的核心受众来说,如果能在新的渠道读到其喜欢的报纸,就不再订阅纸质媒体了。新渠道增加一个受众就意味着旧媒体流失一个受众。

从报纸传播力看,多渠道内容未必能扩大效果。追求渠道全覆盖是报纸迎合受众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但内容接触点的增加不等于传播力的增强,因为阅读的方便不等于受众非读不可。如果报纸难以承载质量高、数量多的内容,从而影响传播力的发挥,开辟其他发行渠道是合理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报纸竞争力看,多渠道内容未必能带来利润。缺乏吸引力的报业新媒体吸附广告投入的能力薄弱,渠道多样化造成的碎片化阅读反而稀释了注意力。

三问:报纸一定要办新闻网站吗?

办新闻网站被报纸视为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路径和重要体现,几乎每张报纸都办有新闻网站。但国内所有的报纸新闻网站至今没有探索出生存模式,鲜有盈利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通过点击率吸引客户投放广告的模式,都不足以支撑报纸新闻网站盈利。

报纸新闻网站赔本赚吆喝的根本原因是内容单调造成吸引力的缺乏,而同质化的报纸又造成新闻网站的同质化,有些报纸新闻网站尝试收费阅读又因读者锐减而被迫取消的举动就是明证。唯一被当作正面典型引用的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收费模式,其盈利的原因在于独一无二的金融信息。

要想破解报纸新闻网站生存难题可能有两种方法:一是等待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出现,其复合型的大容量的新闻网站将改变当前我国报纸寻求网络化发展的散、小、乱的状况;二是利用合作机制,几十家甚至几百家报纸抱团竞争,利益共享,提高新闻网站的吸引力。

报纸的网络化生存也有成功者,比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19楼网站,2011年的收入可能突破亿元。但这并非是新闻网站,而是一个社区网站,因此,与其说是报纸网络化生存的成功者,不如说是报人网络化生存的成功者。像19楼这样的社区网站人人可办,报纸的优势在于其信息采集加工的便利性和专业化,以及传统媒体尚且强大的影响力对新媒体的宣传作用。19楼网站的母体《都市快报》就利用专刊长时间地展开报网互动,成功地将传统媒体的受众迁移至网络媒体。这就提醒报人:报纸一定要办新闻网站吗?

报纸办新闻网站的目的是想夺回流失的受众和广告,这可不可以通过另外的途径得以实现?有专家认为,信息传播新渠道的硬件的设计和销售是完全独立的,这不是大多数媒体所擅长的,他们也不需要去尝试。软件是媒体的未来。好的新闻机构必须学会成为出色的软件和设计公司,或与其结盟合作――否则,将沦为平庸之辈。

四问:报纸一定要建立全媒体编辑部吗?

随着全媒体战略的实施,报社建设全媒体编辑部成为一种时髦。记者不仅要采写文字稿件,还要学会摄影、拍视频,以此实现一次采集信息、多渠道的意图。

我们不否认报纸试图增加内容产品附加值的美好愿景,以及延伸产业链的种种探索,但是,我们至今看不到全媒体编辑部运作的实质性效果。采编流程的变革引来了不少好奇者的围观,赚取了一定的人气,但总体上还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行为,是一厢情愿的自救举措,因为这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篇9

【关键词】 新兴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引导

新兴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新兴媒体是依托数字、网络、移动通讯等技术,借助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无线网、卫星等渠道,以手机网络、博客、即时通讯软件等为代表,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介。所以,新兴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的紧密结合。

一、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2.5亿,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网民占总数的80%。中国手机用户已达5.92亿,其中,青年是手机消费的主力军。我国高校上网人数目前几乎达到高校学生数的100%,其中90.5%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获得渠道。

一方面,新兴媒体能够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有助于大学生了解所学专业领域中最前沿的信息与知识。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仅依靠书本和老师传授的模式。新兴媒体中的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学习交流机会。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博客或是论坛上,完全没有阻隔的与全世界的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同时,新兴媒体还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现状和就业需求,根据现状和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另外,新兴媒体带给了大学生较之传统社会更为丰富的生活资讯,帮助大学生快捷地掌握生活技能。与此同时,新兴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际平台,不断加强他们的人际交往领域,提供了有别于现实生活的舞台,使大学生容易获得与人交往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查阅资料完成作业,造成一定的惰性,也降低了学习研究能力,不利于专业知识框架的构建。另外,网络信息更新变化过快,导致大学生接受信息时反思较少。在互联网中,常常出现以简便、快捷的新闻代替深度报道的现象。大学生的分辨能力较弱,难免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追随媒体的倾向思维。新兴媒体具有的互动性、虚拟性、即时性等特点,使得不良信息也更迅速更广泛的传播。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易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过分依赖于新兴媒体,已严重减少了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时间,使得他们疏远了现实生活,与现实群体交往的能力较弱。网络犯罪等不道德行为也使大学生的交往安全感下降,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不断产生。同时,网络游戏等娱乐资源,使大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但“成瘾”现象严重,带给学习、生活十分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利用新兴媒体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传统的面对面教育以及课堂宣讲等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借助各种新兴媒体手段来实现对大学生的管理显得更加事半功倍。

1、引导大学生利用新兴媒体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新兴媒体,为其学习和生活提供健康、快捷的服务。通过手机和校园网络等渠道,定期举办校园见面会,解答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难题,并加强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利用手机闹钟、备忘录等功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并建议学生安装防沉迷软件,改正或防止沉溺于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等不良的习惯。

2、引导大学生借助新兴媒体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职业素质

引导大学生大力发挥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在使用新兴媒体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新兴媒体平台,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益于学习成长的信息与知识,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自身的知识素养。引导大学生不要过分依赖新兴媒体提供的混杂交错的信息,应该专注于现实的生活和学习。将在网络上搜索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用于参加现实课堂的积极讨论交流中,将网络中多角度、多元化的观点与现实课堂中的交流讨论相结合,形成个人独特的思维模式。积极鼓励在新兴媒体的交流中形成的勇于表达、敢于发言的习惯,培养其现实学习生活中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大力引导大学生通过新兴媒体了解市场现状及就业需求,根据市场现状和需求及时调整个人的知识体系、增强职业素质、提高综合能力,以应对市场的竞争。

3、引导大学生依托新兴媒体锤炼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新兴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即时性、言论的自由开放性,使得平等交流是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确立的立场。作为辅助手段,除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以外,应借助新兴媒体,建立网路群组等即时交流工具,正面应对一些消极负面的声音,并予以引导。

另外,还应在大学生的课程中增加新兴媒体素养教育内容,确保新兴媒体素养教育全覆盖。让大学生在学会利用新兴媒体的同时,明了利用新兴媒体需要遵循的基本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具备理性对待和分析新兴媒体信息的能力,形成独立的批判意识。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合理的利用新兴媒体,使其接受新兴媒体传播的正确思想、理论,从而为大学生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并且借助新兴媒体信息的虚拟性,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尽可能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加强大学生与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新兴媒体为高校大学生教育提供了新机遇。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方式、简单的命令说教形式逐渐被丰富的多元化模式、双向多向和直接交流互动方式以及图文并茂、音视同期的多媒体形式所取代,一种全新的高校大学生教育模式正在形成。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还应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高校工作者应该合理利用新兴媒体的积极因素,以互动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科学地、理智地使用新兴媒体,同时利用它为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健康生活、学习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 蒋 宏.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3] 姚锦秀.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高校学生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2009(8).

[4] 王传中.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2009.(7)21-24.

[5] 徐振祥.新媒体的价值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8.(8)30-32.

[6] 曹麒麟.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特征及其管理问题浅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107-108.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篇10

在十年前的新世纪之初,我国的报纸媒体还在改革之路上埋头探索,3年后才跑入了“厚报时代”。而在上个世纪末的1999年,全国的省级卫视才刚刚实现全部上星。至于网络媒体,在2000年,1997年成立的网易、1998年成立的新浪与搜狐相继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而与这三家网站合称“中国四大门户”网站的腾讯当年还未建成大型的门户网站,只是在享受4月份QQ用户注册数达500万以及5月份QQ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十万大关的喜悦。

而现如今,虽然面临着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我国的报纸媒体仍然在竞争中保持着特色,厚报、读图、关注民生新闻等使报纸媒体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占有重要的席位。而电视媒体方面,全国大规模的数字电视推广,使得电视媒体信息得以在更广泛的区域传播,媒体在市场化经营的大潮下通过竞争更显出勃勃生机。而在这十年间发展最快的则非网络媒体莫属;将一种传播媒体推广到5000万用户,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5年,而互联网仅用了5年,相对此而言,十年已经是一个很长的跨度,足以令网络媒体获得巨大的腾飞式的进步。

古人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如今技术与市场都越发成熟,十年后,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呢?一切都难以预计。然而,笔者认为,媒体职能、公众意识以及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必将是时代与技术进步的重要表现。

公众群体:传播过程的双重身份

十年之后,“80后”群体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将成为社会公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群体。而出生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国家腾飞的新时代的“80后”群体,也感染了时代的气息。他们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自由意识、自我意识与权利意识;他们绝大部分接受了高等教育,知识水平较高,信息的吸收与传播能力较强;他们有青春年代就开始接触网络,网络在他们的成长与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更熟悉自主信息传播的网络人际平台。

正是这样的一群社会中坚力量,他们有强烈的个人意识,他们热衷于利用电脑、手机等各种入网电子技术工具、通过网络信息传递来寻找同类,获取认同与支持,为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奠定基础;高等教育与网络使用的经验,使他们更能熟练地通过网络自主平台传播信息。在这时,他们是信息的传播者。

当然,作为社会中坚力量、作为接受了新兴教育的社会新一代,他们了解信息获取的正统途径,他们了解专业化运作的媒体机构在信息获取与传播方面的优势与能力,他们了解网络中自由的信息场与专业媒体信息传播之间在真实性与客观性方面的差异;于是乎,他们依旧需要专业的、高可信度的正规媒体渠道信息,也就是说他们依旧需要经由媒体接收到自己所无法触及的或者直接获取的信息。如此,他们又成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受众群体。

所以,从信息传播形态方面来看,十年后的主要社会公众群体,将会普遍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同时扮演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受众)这两种角色。这两种角色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而且,对于信息时代的公众群体来说,这两种角色同样重要,无法割舍。

媒体机构:信息传播的大中介

或许有人认为,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十年后的新时代,报纸与电视媒体将衰落甚至走向灭亡。笔者认为,这样的情况并不可能。

报纸媒体有其独特的性质,它不仅是一种媒体形态,更是一种社会习惯。十年后,有着读报习惯的社会群体并没有大规模地走向灭亡,而报纸同样不会。另外,报纸媒体比之网络媒体要更专业、深刻;报纸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公信力并不是一时三刻可以为网络媒体所取代的。另外,就互联网而言,它给予网民自主操作的空间,而使得其信息来源各异,可信度不高。

而同样经过了长期发展与积淀的电视媒体,也有其严谨的制作流程与可行的运作模式。网络媒体视频的拍摄技巧、画面质量、节目制作,相比于电视而言,太流于简单粗糙。而公众自主拍摄、上传的信息视频,与电视台的产品更是相距甚远。

另外,虽然报纸、电视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也存在虚假的现象,然而与完全没有组织性、纪律性而言的个人信息传播行为相比,这些媒体机构的信息传播还是有着不可否认的高真实性与可信性。

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报纸、电视这类传统媒体的功能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所谓的沉痛甚至毁灭性打击。传统媒体机构形成了一个系统、长期的信息传播经验与运作机制,使得媒体机构具有信息搜集与的专业性质。这样的媒介机构并不是公众之间的群体互动或私人互动可以撼动的。

笔者认为,在新时代公众互联网自主信息传播铺天盖地而来的情况下,这些自主传播信息将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媒体机构更多的是提取公众自主传播的信息,进行核实与查证,并通过其专业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渠道进行大众传播活动,从而起到一个良好的信息中介作用。

信息时代:全民把关人现象

任何人在传播信息时都会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筛选。十年后,公众群体利用各种新时代技术下的入网电子工具,经由网络进行自主信息传播,而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也必然存在信息筛选与把关的行为,信息把关不再只是媒体记者、编辑或是媒体机构的专业行为;所有参与信息传播的社会构成都将存在信息把关行为。而这样的情况,笔者称之为“全民把关人现象”。

“全民把关人现象”其实是社会信息传播全民自主化的体现,公众群体对于信息获取与传播的敏感度将在时代、技术与媒体的发展中得到加强。信息传播时的把关行为将成为一种普遍的流程性现象。这种“全民把关人现象”,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揭示十年后中国媒体市场或社会信息的传播行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