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读后感

给孩子上文学课读后感

时间:2022-07-26 | 作者:陆作网 | 阅读:

  最近一直在读张学青老师的《给孩子上文学课》,对于一个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能有幸听张老师这样细致条理清晰的讲儿童文学,从散文、童话、小说、诗歌、图画书以及文学创作等六个层面的理论到实践的阐释,真是太实用太及时了!每个章节我都读的很认真,觉得自己就是她课堂里的一个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张老师为儿童文学教育、实践儿童文学教育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和实践的案例,也为我们开设儿童文学课勾画了行走的地图。

  书中写到:童话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读物!童话故事陪伴学生度过最快乐的童年时光,也是孩子长大后的解忧避难所!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有很多的童话故事被选入,这可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孩子认识更多的字、练更多的句式……那我们老师如何将童话故事的意义和效用更充分地传递?如何在课堂上利用童话将这美好的、柔软的、干净的种子种在孩子心里呢?读到这里我特别有感触,一直在读童话,教孩子学童话,可是童话的故事的意义和效用到底是什么似乎模糊不清,读了这本书,自己很受益,我的学生也会受益,我会循着张老师的童话教学三宝走进童话故事。

  张老师童话教学的三宝。

  第一宝:听与讲

  教师指导学生讲述故事要讲究方法。在一般的童话中,“故事—情节”模式是压倒一切的结构模式,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可以满足儿童“后来呢?后来呢”的好奇心。综合起来看,被选入教材的童话故事大致有这样一些结构类型:

  单线型结构——以主人公的行动贯穿整个故事。如《丑小鸭》就以丑小鸭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丑小鸭走到哪里,故事就发展到哪里。

  对比性结构——在对比中表现事件和人物。如《两只小狮子》中懒狮子和勤狮子的对比;《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幻想与现实的对比……

  反复性结构——这是童话故事中最常见、最经典的结构。反复是相同或相近的情节在不同的地方再来一次。反复是一种强调,它使某种模式更牢固,更易于被人们辨认。反复也使故事显得更为单纯,同时也是一种节奏的调节。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大都是这样一种反复性结构,且以三次反复为多,如《小熊住山洞》中一年四季,小熊走进森林,一次次“舍不得砍”……当然,反复也不是一种完全的重复,每次反复都会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或者包含着递进因素。教师在指导学生把握这种反复性结构时,要把关注点放在每次反复时加入的新元素上。

  此外,还有冰糖葫芦式结构。即一条线索串起一个个事件,每个事件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这种结构在语文教材中几乎没涉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童话故事的这些结构类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记住故事的大致情节。教师讲故事时,短故事可以独立讲,长故事可以让学生接力讲,还应该特别注意给学生留下一个空间,指导学生有创意地讲。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用第一人称讲故事。

  第二宝:分角色朗读与表演

  就童话文本而言,分角色朗读与表演应该算是经常使用且很有效的教学策略。分角色朗读与表演的形式有很多种。人物较少的文本,适宜在小组里表演,这样每个人都能动起来;人物较多、对话丰富、故事性强的文本,可以排演课本剧,中、高年段学生具备这个能力;对话少、神态和动作丰富的文本,可以用哑剧的形式表演。不管哪一种角色扮演,需要的都是化境,用郑振铎先生的话说,是教师、学生与故事化在一起。这里以童话《去年的树》为例,谈谈化境的做法。在《去年的树》里,鸟儿在树根、门先生和小姑娘的指引下一路追寻它的好朋友树。每一次追寻都采用了相同的结构:鸟儿问——××回答——鸟儿飞,这不但使作品拥有了一种节奏感和旋律美,也表现了鸟儿寻找朋友的决心与毅力。

  教师可将故事的内在节奏化为课堂的教学节奏,指名扮演鸟儿、树根、门先生和小女孩儿,鸟儿不断地追问树的行踪,教师此时可以加入旁白:“她向××飞去,又累又倦,但她的翅膀无法停下。她的心头一定不断地回响着这样的声音——‘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请学生一次次重复说出这样的对话,“诺言”“好朋友”这两个词的丰富内涵就深深地印在学生心里了,而文本中淳厚的文义也在一次次分角色朗读中成为学生内心呼之欲出的情思。

  第三宝:想象与对话

  童话是一种特别富有想象力和幻想色彩的文体。教师教学生学童话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过程。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如教学童话《称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獾做的三个板凳的粗糙和做板凳时付出的努力,体会“称赞”的必要性;教学《去年的树》,可以让学生想象鸟儿寻找树时的眼神、对话时的眼神、唱完歌回头时的眼神……我以为这些教学环节是教师出于对童话这种文体的整体把握而设计的。有些教师会以文本为支点,构造新的想象空间,改编、创编童话故事。教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一根火柴点燃一个希望,如果你手中有三根火柴,你希望每根火柴点燃后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仿照课文的叙述方式,写下你的“火柴童话”。

  在中高年级的童话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设计开放性的话题,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对话空间,通过对话,将童话故事中丰富的意味凸显出来。美国教师上的阅读课《灰姑娘》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美国教师用6个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灰姑娘》:

  (1)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人物?不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2)如果在午夜12点时,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3)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4)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5)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算她的后妈不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的?

  (6)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教师用这6个话题在轻松、随意间带领学生领略经典童话的魅力。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看到没有看到的”或者“更清楚地看到所看到的”。它尊重学生,让学生享受到丰富的感情体验和深层阅读的愉悦。

  我们总是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境说成“像童话一样”,在今天,很多孩子迷失在文学的门外,一个童年没有受过文学的浸润的孩子是可怜的,张老师课堂上的孩子是精神丰沛的,从她的儿童文学课我们看到了美好的明天。突然觉得语文课堂是多么神圣多么伟大,我们肩上的责任多么重大,能做的就是自己不断地吸纳养分,去浇灌祖国去浸润祖国的花朵;能做的就是不断丰盈自己,去擦亮最美的童话!(杨瑞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