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文修辞方法知识。
2、掌握记叙文修辞方法答题思路。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复习检查
练字:临摹——描摹+临摹——临摹
基础:做基础考察卷一张——发现错误——课堂听写整理错词——学生复习错词——教师抽查错词并推进——再做一遍考察卷,考察卷过关后教师随机抽查卷内词语。
摘抄:用学过的答题思路进行赏析,要求脱稿。
问题定位
学过的修辞手法总共有哪些?
答案: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对偶、反问、设问、夸张、借代、双关。
解答:看学生说得出哪一些,没说出来的老师举出语例讲解。
原因分析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记叙文阅读、答题经验;语文知识体系尚未建立;学生掌握记叙文修辞方法知识不系统;不掌握记叙文修辞方法答题思路。学校授课单元目标零散,专题学习时间不够,考试练习频率也有限。
精准突破
修辞方法表达效果:
《鲁滨逊漂流记》:他们不会被忌妒的火焰或者安中追求重大成就的烈火似的欲望所焚烧,而是在自在的境遇中风平浪静地走过人世。
比喻:用与本体本质不同又有相似性的喻体来说明或描摹本体,从而更生动形象表现本体特征或作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明喻:有本体、有喻词、有喻体。(A像B)
暗喻:有本体、无喻词、有喻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借喻:无本体、无喻词、有喻体。(落日洒下一河碎银。)
读一遍例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
读一遍比喻的定义
用“妹妹的脸像红苹果”、“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辨析本体、喻体
回到例句中辨析本体、喻体,解释“用与本体本质不同又有相似性的喻体来说明或描摹本体”
用“妹妹的脸像红苹果”、“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来解释“生动形象表现本体特征或作用”
学生造句。
《海底两万里》:虽说今冬没那么冷,可起码有暴风雪和阵风的骚扰,还有海水的猛攻,它不止一次地使烟囱受损。
拟人:用人具有的特性去写物,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言语动作、外部形态等。
拟人与比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拟人的人与事物浑然一体,没有拟体。
读一遍例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
读一遍定义。
拟人与比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拟人的人与事物浑然一体,没有拟体。
通俗:比喻是用本质不同的另一个事物来描写本体,拟人是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描写本体。
用“这朵花像我的腿”、“这朵花跑掉了”辨析比喻、拟人。
学生造句。
《神秘岛》:“把所有的重物都扔出去!……所有的!然后便听天由命吧!”
反复:同一词语、句子或段落等语言单位不断重复出现,起强调、突出语意重点、加强语气和感情,增强表达感染力作用的修辞方法。
读一遍例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
读一遍定义。
如果一个知识点,老师反反复复去讲,那它肯定是重点,老师特别希望你牢牢掌握的——强调突出、强烈抒情。
学生造句。
《海底两万里》:咖啡馆里有人津津乐道地说它,报纸上有人嘲弄它,还有人把它搬上了舞台。
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短语等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法。
排比与反复: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而不是字或词语)。
一首歌当中,往往会有一段旋律和歌词反反复复出现,而一首歌中最广为流传的常常就是这些反反复复出现的片段——强化节奏、强化语气、强烈抒情。
学生造句。
《格列佛游记》:难道我还没有理由来发发牢骚吗?
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读一遍例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
读一遍定义。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态度鲜明。
疑问语气的末尾会有一个上扬——强化语气,强烈抒情。
学生造句。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如何才能把这个可恶的家伙驯服呢?不如我们好好利用这次机会试试看吧!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读一遍例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
读一遍定义。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直在向你提出问题——不让你走神:吸引你的注意、引起你的思考。
学生造句。
《西游记》: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对偶: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音节数目完全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而成
读一遍例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
读一遍定义。
这种修辞手法是中国特有的,春节挂上门去的对联。
用“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解释“结构严谨”
用“仄起平收”解释“音韵和谐”
用大闹天宫情节中“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前后句子缺一不可解释“相互印衬补充”
学生造句。
《神秘岛》:龙卷风所到之处,一切都被碾碎。
夸张:有意言过其实,使语言超过客观事实的一种修辞方法。
读一遍例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
读一遍定义。
龙卷风并不能“碾碎一切”,而作者并不是不知道客观现实,这么写是为了突出龙卷风的破坏力大、环境的恶劣——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造句。
两个人一打照面,红鼻子就笑扯扯说:“你今天怎么点大炮!”
借代:说一个人或事物时,不直接说出名称,而用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
借代与借喻:借喻能转化成明喻,借代不能。
读一遍例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
读一遍定义。
借代与借喻:借喻能转化成明喻,借代不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言或意义上的联系,使一个表达形式同时关涉两个事物,实现“一箭双雕”的话语功能。
读一遍例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
读一遍定义。
用“提前(钱)来”的故事解释双关。
学生背诵李商隐《无题》。
巩固练习
时光书衣
①春节期间,陪母亲回老家,无意间从柜里翻出许多书籍,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仿佛经由岁月披上了一层时光之衣。轻轻一吹,尘埃飘散,陈旧的封面掀开褐色面纱,令我想起从前——
②小时,每逢开学发了新书,母亲总要亲手包上书衣。每年的寒暑假过后,她都会抽出一晚上的时间,放下手边正剥籽的玉米和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准备好一把剪刀,几张报纸或牛皮纸,坐在烛光里,为一本本书披上一袭妥帖的新衣。母亲说话极形象,包饺子要擀面皮来裹馅儿,书里面都是知识,当然需要包上纸质外皮裹裹紧。母亲虽是个从未进过学堂的农妇,却也懂得物质与精神缺一不可,漏掉哪样生活都会黯然失色。
③包书衣是项技术活儿,类同于裁剪,看上去轻巧简单,要求却复杂严格。成品要经得起检验,包好的书皮如果像剥开的橘子皮似的绽开,就丝毫起不到保护书本的作用,这样的书皮用不了几天就会散架,悄然脱落。如若眼力界儿达不到,尺寸大了或小了,也会给书本穿上一件尴尬蹩脚的外衣。这样的书皮孩子带着去上学,是会羞愧到哭的。包书衣的纸张要厚薄适度,先包住书量出适当的长和宽,用铅笔在四周做上标记,再完全紧紧地将书裹紧,让两边均等,接着裁去书脊两端多出的纸张部分。母亲粗糙的手和灵巧的心配合得非常完美,裁好的纸刚好完全包住书脊,再稍加处理,一个严丝合缝的完美书皮就诞生了。那时候我还小,心里并不乐意用一张纸把绘制了各种鲜艳生动图案的封面包上,但现在经常怀念起那时的书衣来。
④包好书衣的书籍,母亲都会放在我的褥子下面,晚上睡觉压上一夜,书衣就更加平整漂亮了,我的心就小鹿似的神气起来。现在想来,那种骄傲的心情,就像中了榜首状元,到学校自然收获了满满一班人的羡慕。后来,母亲用挂历和明星海报为我包书衣,引领过我们那代学生的风潮,同学们比的不再是单一的书衣手工品质,最重要的是书衣画面的内容和唯美程度。
⑤有一年,表姐从大理旅行回来,带了几米印染的蓝底白花粗布,母亲就不声不响地裁剪好,用针密密缝了个别致的书衣送给我。当时我早已到了审美挑剔的年龄,竟是格外惊喜,那样绵软有型的书衣,简直是为我的日记本量身定做,如黛玉葬花的锦囊,收藏着青春明媚忧伤的心事。后来偶然知晓,日本人历来有包书衣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人们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书衣特色,分辨那些书出自哪些书店。而母亲为我做的书衣,无论历经怎样的岁月淘洗,隔着久远的时光,仍一眼就能看到爱的印记。
⑥文学大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晚年癖好包书衣,贫困时甚至找包水果的纸来用,所有藏书包好后,都一一用毛笔写上书名,或将当时的感怀写成简短书评,并著下《书衣文录》,形成了独特的“书衣文体”。到如今,各种各样图案的书衣应有尽有,人们自然体会不到孙老对书衣的爱惜之情。
⑦也许包书衣的初衷无非就是为了避免书籍污损,但就书衣本身而言,它是在无言地向人诉说。据说,现在设计出来的书衣甚至增添有侧袋,方便放笔等,但我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当年为我包过的精致的书衣。
(作者:侯利明,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07,有删改)
23.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子。(3分)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书衣比作锦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母亲给“我”包的书衣的喜爱珍惜之情。
总结优化
比喻作用:将事物A比作事物B,生动形象写出…(人物/情节/中心)。
拟人作用:赋予事物人的性情、动作,生动形象写出…(人物/情节/中心)。
反复作用: 强调突出…,强烈抒发…感情,感染力。
排比作用:条理清晰,强化节奏,强化语气,强烈抒发…感情。
反问作用:态度鲜明,强化语气,强烈抒发…感情。
设问作用: 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引发读者对…的思考。
对偶作用:结构严谨,音韵和谐,使…相互印衬补充。
夸张作用:突出…特征,揭示…本质,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借代作用:用A代B,使被借代的B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写出…(人物/情节/中心)。
双关作用:表面指…,深层指…,言在此意在彼,委婉含蓄表达了…(人物/情节/中心),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思路:使用了…手法,结合原文写作用。
PS:加点词赏析——解释词语原义+语境义+手法判断+答题思路(作用效果和情感思想)。
效果验证
笨拙的土豆
王晓莉
①十年前的秋天,我在火车上偶遇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那本凡·高画册吸引了我,我们渐渐攀谈了起来。我说我喜欢的是凡·高那一系列自画像。
②“那么,凡·高有张早期的画作有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呢?”对面的他说。“不,你不会注意到它的。”他还没有说出是哪一张,就又十分肯定地说。临下车前,这个男子把这本边页已经翻得微卷的凡·高画册送给了我。这本画册里有他着重提到的那幅名画——《吃土豆的人》。
③现在,这幅《吃土豆的人》,我闭上眼睛即可回忆起任何一个细节,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
④画面正中是一盏悬挂的昏黄油灯,灯光下,一家五口正围桌而坐。木纹餐桌上摆放的,正是还冒着热气的,仅有的一大盘土豆。热气袅袅上升到他们的头顶,有了温暖的氛围。一个老太太正把一个特大的土豆递给主妇模样的人,仿佛在说:瞧这一个,多大个啊!主妇则低眉倒着咖啡,她的粗眉有些皱起,仿佛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却又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能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主妇的对面是一家之主,他是一个辛勤耕种的男人,手背粗糙而发黑。他凝望着老婆,仿佛要跟她商量什么,而另一个戴头巾的女人又凝望着他。一个穿裙子的姑娘背对着我们。他们的手都出奇的大,手指的骨
节突着。这一幅画里,有笨拙的男女,有笨拙的土豆,有着一个家庭笨拙不堪的生活。
⑤有人曾鼓动凡·高将这幅画拿去沙龙参加展览,但凡·高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并不期望任何人都喜欢它或赞美它。”然而,我却喜欢它。渐渐的,我爱上吃土豆,煎、炒、炖、煮。当饭吃,当菜吃,当零食吃,没有一样不尝试,没有一样不好吃,感觉土豆里有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清香。
⑥我开始探究土豆的成长。几乎所有的蔬果,都是裸露在空气与光线中,它们一生都与风和光线嬉戏打闹,最后用碧绿的、红彤彤的颜色告诉人们:我熟了,来吃我吧。只有土豆、红薯,那不多的几样,从春到夏,完全地埋伏在泥土之下。当它们从容不迫地拨开层层泥土时,就是它们完全成熟的日子。
⑦我曾听闻许多有关土豆的故事。有一回,我看到介绍前苏联的一个电视片,在那个地广人稀、粮食永远不够的国家,产量极大的土豆,曾经成为了人们唯一的救命粮。在20世纪60年代初,饭蔬最为匮乏的冬春之际,土豆挺身而出,拯救了我国整个北方……
⑧每一次看到、听到这些,我总是热血沸腾地想亲自去种植一季土豆,去观察、了解、亲近它们——那些披着大地色外衣的土豆,那些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的土豆,那些在市场的菜堆上和人们的菜篮中笨拙滚动的土豆,那些养育生活的土豆。
⑨偶尔,我会想起火车上遇到的那个人。他当时那么坚定地指出我会忽略凡·高那幅《吃土豆的人》,也许并不是他的武断,而是他看出了当时的我,是个过度追求纤细生活的人,不知晓索取之于付出的真谛。这样的人,无法在泥沙俱下的生活里立住脚,无法看得更清晰。这样的人,需要吃更多粗糙的、笨拙的食物,与更多粗糙的、笨拙的人往来,过更多有荆棘的、笨拙的生活。
(选自《青年文摘》第41卷,有删改)
24. 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
示例一: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土豆人的动作和性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土豆的外表粗糙、内心扎实,表达了作者对土豆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条理清晰、节奏强烈。增强语势,突出土豆粗糙、笨拙的外表,扎实、质朴的可贵品质,强烈表达了对土豆的喜爱之情。
强化提升
雨中片段
①放学后,女儿没有地方可去,。又担心我接不着她,便跑到我必经的路口去会我。
②天气有些阴冷,下着小雨,女儿光着脑袋,一动不动地站在雨中等着我的出现。我看到她时,她已由一只活泼的小鸟变成了落汤鸡。
③本想责怪她为什么不躲到一边避避雨,但看到她那个样子,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女儿毕竟只有七岁,我能想得出那一刻她内心的焦急,一是担心我接不着她,二是怕街头来来往往的人群档住视线,望不着我。现在又有几人能执着地站在一场雨中,一动不动地等他要等的人?何况女儿看到我的时候,不仅没有埋怨这恼人的雨,反而喜出望外地扑向我,一个劲地喊着:“妈妈,我终于看到你了!”女儿这个样子,使我想到自己多年未淋过一场雨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造句,甚至也多年没有见过一个人被雨淋到淋漓尽致的情景了。
④雨,曾经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⑤儿时的雨,来不及想象,来不及躲避,说来就来了。放学时,我们经常护抱着书包拼命往家赶,夹着嘻嘻哈哈的追闹声,全然没觉得一场雨会给人的心情带来忧愁。回到家,母亲一个劲地拉长她的衣角在我头上擦了又擦,既不怨天也不责怪我们,眼里只有自责与心疼,因为那时家里根本就没有一把像样的伞。当母亲触摸到我的脑袋时,我顿感心里暖暖的,恨不得很多淋几次这样的雨。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
⑥暴雨已经结束了,在地里干活的父母已被雨交个透视。库管卷得老高,雨中的父亲一边往家跑,一边“哦哈嘿,哦哈嘿”很有节奏地喊着。那个时候,他们也都还是年轻,年轻得使我们记不起那些年月里生活有多艰难,只记得他们每次从雨中赶回来时,陡然间家里溢满了温馨。一家人都在,哥哥姐姐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管玩耍,因为有父母在呢!母亲会闲下来,低着头安心纳她的鞋底或缝缝补补;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地,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
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
⑦还有些雨,不大不小,反正知道它要来了,左邻右舍都手忙脚乱地一起来帮忙。谁家晒在外面的稻谷麦粒,谁家的棉被衣物,那时一定要赶在雨前抢收完毕的。一阵紧张的忙乱之后,大雨就来了。粮食、衣物丁点儿也未被淋,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那一刻,有简单、满足、胜利、幸福的笑容写在脸上。
⑧乡村的一场及时雨后,会有泥土、绿叶散发出清新的味道。能看到天边拱出美丽的彩虹,能听到欢快的鸟儿一阵清亮的歌唱。干涸已久的田渠、沟壑、池塘顿时灌满了琼浆。乡村人最愿意看到的是种子突然冒出了牙尖尖儿。本是蔫了下去的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一簇簇有棱有角地鲜活起来了。
⑨那个时候的雨好像会和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感情牵连在一起的。
⑩时过多年,我在慢慢老去,对雨的感受愈发地迟钝了,甚至时常根本不愿意看到一场雨的到来。每天都要看天气预报,提前添衣带伞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造句,仿佛雨来的时候,是它独自的行为,与我的情感一丁点儿关系都没有。
11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勇气,像七岁的女儿一样站在大街上去淋一场属于自己心中的雨?
(选自《散文百家》2013年第2期,徐金秋作,有删改)
24.结合语境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地,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
答案
句子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村子”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写出父亲二胡笛子声音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以上为陆作网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上一篇: 我的理想工作,my,dream,job
- 下一篇: 历史上朱元璋与朱棣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