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作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的逆向工程学方法

时间:2022-10-23 | 作者:佚名 | 阅读:

做读书笔记更像是做翻译,不是做摘抄。

把书上的字句抄写到笔记本上,并不代表真的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更不代表将来能用上作者想要传递的知识。

但是,翻译式读书笔记的难度确实较高。在读书的入门阶段,做摘抄式读书笔记,也可以。只要我们讲究好的方法,用精致的手段来摘抄,效果也很不错。

常有人建议我使用思维导图,但我一直就没有养成习惯。不过,我有另一种等效的好方法,可以替代思维导图,挖掘出一本书背后的大纲和结构。一些工具性软件甚至可以将我说的大纲一键转化为思维导图,效果拔群。

这套读书的方法,就取名为“读书的逆向工程学方法”。所谓逆向工程学,就是你只能看到一个最终产品,但要去解析出它的设计图纸。

假设你是个程序员,公司让你去竞争对手那里刺探情报,你只能以普通用户的身份使用竞争对手开发的电脑软件。

如果你是个资深程序员,知晓逆向工程学的方法,那你就能仅仅通过观察和使用这个软件,就破解出它的设计和开发流程,弄明白其具体的功能是通过什么样的结构实现的。哪怕你不知道设计蓝图,你也能通过最终产品,逆推出设计蓝图。

读书的逆向工程学,就是你只能看到作者写出的书,但却要还原出作者脑海中的思想和写作思路。要你写出一本类似的书,难度也不大了。

为此,需要大家自行准备两份材料,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一是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2013年9月出版),二是《如何阅读一本书》(2004年1月出版)。

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序号的使用方法。这本书共分为7个大章节,我们看前4个章节的第一句话,如下:

1.世界是所有实际情况

2.实际情况,事实,是诸基本事态的存在

3.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其中,维特根斯坦又用了2个句子来解释第一句话,分别是:

1.1 世界是事实而非物的总和。

1.2 世界分化成诸事实。

绘本黎明梗概_一本书的梗概_振华小学图书馆购买的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56本

为了解释、评论、补充说明1.1这个句子,维特根斯坦又用了三句话,分别是:

1.1.1 世界是由事实决定的,而且是由它们是全部事实这点决定的。

1.1.2 因为事实的总和既决定了实际情况,也决定了所有非实际情况。

1.1.3 逻辑空间中的事实是世界。

换言之,序号是分层的。所有1.n开头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句子1。所有1.1.n开头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句子1.1。

同理,哪怕我们不知道句子的内容,光看序号,就能明白,所有3.3.1.n开头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句子3.3.1。而4.1.2.7.2.n开头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句子4.1.2.7.2。

接下来,让我们把《逻辑哲学论》合上,先不谈维特根斯坦有没有把他想说的话说清楚。很多人都觉得,维特根斯坦没有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于是就会写出各种“《逻辑哲学论》解读本”,用不止10倍的篇幅,来说明自己理解的维特根斯坦在这本书中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这种工作,适合维特根斯坦的狂热粉丝,不适合我们这种普通人了。

同理,很对人会对《论语》、《老子》、《大学》、《传习录》等作品做出这种细致的解读,这种解读也适合狂热粉丝,而我们这种读书人,一般都比较冷静。

现在一本书的梗概,让我们拿起《如何阅读一本书》,翻到第7章,第69到87页,标题是“透视一本书”。

在这个标题下,我们又可以发现一些小标题,如下:

7.透视一本书

7.1 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7.2 驾驭复杂的内容: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

7.3 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

7.4 发现作者的意图

7.5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

绘本黎明梗概_振华小学图书馆购买的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56本_一本书的梗概

将本书第7章用这6个带序号的句子表示出来,目前为止,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智力技巧。只需要眼神不差,就能从字体的格式与大小,判断出哪些文字属于正文,哪些文字属于标题。

但是,光是做到这一步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完善三级标题、四级标题甚至五级标题和六级标题。到后面,已经不适合称之为“标题”,更适合称之为“说明”、“解释”或“评论”了。

在“7.1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这个句子之前,其实还有一大段话,也需要我们概括其中的要点。可以用7.0n这个序号来概括:

7.透视一本书

7.01 分析阅读者要用X光般的透视眼,透过外衣,找到任何一本书的骨架。

7.02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使用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7.03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规则: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 的架构。

7.1 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让我们再把7.02和7.03这两句话丰满一下:

7.02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使用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7.021 一本书的“整体内容”就是这本书的主题、重点、主旨。

7.022 一本书的“整体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或少数几句话说清楚。

7.0221 一本书的主题、重点、主旨不会太多,否则作者可以多写几本书。(这句话是书中没有的,但我们要为7.022进行说明,就得补充进来,否则7.022就不是真的。一本主题非常多的书,就无法用几句话说清楚。)

7.023 “我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但是我说出不来”这是自己在骗自己。

7.03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规则: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7.031 一本书的整体是由多个部分按特定秩序组合起来的。就像是一栋房子是砖头(以及别的建筑材料)按特定秩序组合起来的。

绘本黎明梗概_一本书的梗概_振华小学图书馆购买的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56本

7.032 通常,非常值得读的书,它们的可读性也非常高。

7.033 一本书的可读性和一本书的“值读性”是两个独立的维度。(这句话也是书中没有的,但我们为了给7.032进行说明,就得补充进来。如果“可读性”和“值得读”是同义词,那么7.032就没有必要强调了。)

如此一来,我们至少可以说明,自己理解了本书的69到71页。

大家看,为了理解3页书,我们要花不少的功夫,去挖掘作者的意图,将几大段话用简短的语句概括出来,并且用层级化的序号连在一起。同时,我们还需要为作者补充一些句子,才能让作者的意图显得更完整、合理。这个过程,对于入门级的新手来说,难度的确不低。但只要你愿意坚持下来,持之以恒,你的阅读理解水平就将大大提高。

如果你是用思维导图软件来做,那么还可以用鼠标点击节点上的加号或减号,将一些细节层级收缩起来,或者将一些细节层级展开。这就像是在地图软件中,将地图放大或缩小。大地图失去了细节,但能让我们在有限的空间内看到更大的格局。细节地图失去了大格局,但能让我们在有限的空间内看到更多细节。

让我们从72页开始,继续往下,实践这个读书的逆向工程学方法。

7.1 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7.11 引述了亚里士多德对《奥德赛》的精华摘要,原文略。

7.12 引述了希罗多德的《历史》的精华摘要,原文略。

7.13 引述了作者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的精华摘要,原文略。

7.14 引述了作者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精华摘要,原文略。

7.15 引述了作者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精华摘要,原文略。

7.16 洛克自己对《人类理解论》写了一句话的大意,作者在洛克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原文略。

7.17 作者提醒读者,一本书不存在概括大意的标准答案。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诠释方式,但也不是所有诠释方式都一样好。

这是对7.1这一节的逆向工程学解析。但我们不一定会说,本书的两位作者就是先列了一个这样的提纲,然后再动笔写作这一章节。至少就我自己的写作来说,很少会列出提纲,而是一口气写完,再行修改。

接下来是7.2 驾驭复杂的内容: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

一本书的梗概_绘本黎明梗概_振华小学图书馆购买的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56本

7.21 优秀的阅读者会习惯性地在心中为自己所读的书拟好大纲一本书的梗概,他不一定会写出来或说出来。而且,只有在他们阅读非常重要的书时,才会费时费力去做这件事情。哪怕为一本书拟纲要,也不会去追求完美,因为人生是有限的。

7.22 一些人对亚里士多德或康德的作品所拟的大纲,比原文还要长。这些人已经不是在拟大纲,而是在做注释了。

7.23 作者以美国联邦宪法为例,展示了如何拟大纲,原文略。

7.24 作者以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为例,展示了如何拟大纲,原文略。同时也说明,读者不必要跟着书上的章节,亦步亦趋地拟大纲。作者的大纲并不必然优于读者的大纲。

7.25 找出一本书真正的架构,识别表象的骗术,这对于我们的阅读理解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不仅要能列出大纲,还要能说出自己为何要以这种方式列出大纲。

接下来是7.3 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

7.31 阅读与写作有类似教学相长之功效,读者试图发现书中隐藏的骨架,作者则试图在骨架上添加血肉。好的书,血肉匀称,既不会肥胖到让人看不出骨架,也不会瘦弱到让人一眼就看出骨架。

7.32 写一本好书,讲究全书既有整体的精神,又要有纲要的区隔,前后要连贯,不同的重点能有序地排列出来。

7.33 如果你对“拟大纲读书法”运用得很纯熟了,并且在一本书上也花了很长时间了,还是没有找到这本书的重点。那么,很可能是作者没有把书写好。

7.34 传达知识的书,各个部分可以相对独立。我们可以给每个子部分单独拟大纲。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无法做到这点。给子部分拟好大刚好,依然无法让我们掌握整本书的全貌。

接下来是7.4 发现作者的意图。

7.41 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7.411 作者可能会,也可能不会直接了当地告诉你,他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7.412 作者可能会,也可能不会直接了当地告诉你,他给出的回答是什么。

7.42 理论性问题有:某件事存在吗?它是什么样?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存在?为什么会存在?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特性及特征是什么?与其他类似事件或不同事件的关联是什么?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7.43 实用性问题有: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方式达到某种结果?要达到某个目的,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以什么顺序?在这些条件下,什么事是对的,怎样才会更好?……

最后是7.5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这个可以用87页的原文来概括,它们是4个规则。

7.51 按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7.52 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7.53 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7.54 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你可以把本文复制下来,然后将整个第7章的纲要组合起来,看看它长什么样。你自己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七章时,如果也要求你拟提纲,那你拟定的提纲,会和我的有什么不一样吗?再去试着用这个方法,为《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其他章节也拟定详细的提纲。果然虽然辛苦,但一定受益无穷。

等你养成这种逆向工程学的读书习惯后,会有如下好处:

1.你不会再迷信作者的权威,而是将作者当作你的同事或同学,在调查、实验和论证面前,共同追求真理。

2.你不会以自己粗读过多少本书,吸收了多少杂乱无章的资讯,拾取了多少思想家的牙慧而感到自豪。你现在要开始做优质信息的产出者,而不仅仅是优质信息的吸收者了。

3.哪怕你仅仅以这种逆向工程学方法,去破解《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设计蓝图,你也会有不少收获了。

3.1 本书两位作者都是博览群书的老书虫,读他们写的书,不仅能知晓他们的阅读策略,更能窥探他们思考的方法。

3.11 作者在谈论阅读,实际上就是在谈论学习的方法。

3.12 作者谈论写作,实际上就是在谈论产出优质信息的方法。

3.13 作者谈论结构和大纲,实际上就是在谈论如何将信息组织得更有条理的方法。

3.14 作者谈论对书籍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在谈论评价一段思想文本的方法。

3.15 我们还能在字里行间看出作者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和原则。

最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相当博学,译者则没那么博学。而且,有些字句确实不好翻译。所以,我建议有条件的读者,直接去读英文版。我手上的英文版,也不过80元左右而已。

以上为陆作网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