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作文

对《桃花源记》两个英译本的译文对比评析

时间:2022-10-17 | 作者:佚名 | 阅读:

对《桃花源记》两个英译本的译文对比评析【摘要】从《桃花源记》的众多英文译本中,选出林语堂和A.这两个译笔高超、具有鲜明特色、极富代表性的译本加以分析和对比。试从两位译者在标题翻译上的把握寻其根源的追溯度,探讨两位译本译者在字词选用层面的拿捏,在句式结构、段落和语法上的倾向,及译本中体现的译者对文化历史方面的翻译理解,同时也映射出译者自己的感悟,也对今后翻译学习有一定的启示。【关键词】《桃花源记》;林语堂;A.引言陶渊明的散文诗《桃花源记》以讲故事的形式描述了令人神往的田园生活,整篇文章被翻译成英文版本后,翻译研究界就相继展开了对于其各个译本的分析工作,例如:从翻译伦理角度试析《桃花源记》两译本,从文本特征定量分析看《桃花源记》英译本的词语操作常规等。本文则重点探讨A.Davis和林语堂在译本中的选词、句式、段落、语法、文化历史等方面表现出的处理手法的异同。2.正文2.1陶渊明及其《桃花源记》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陶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他死后朋友私谥“靖节徵士”,故世称“靖节先生”。在陶渊明所做的诗文中,田园生活是他的主要题材,他被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的一篇小记。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的序言,由于其独立超然的文学艺术内涵而独立成篇,也成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2.2《桃花源记》的英译情况《桃花源记》有多个英译本:如罗经国、孙大雨、谢百魁、林语堂、方重、Davis,,汪榕培、谭时麟等都将《桃花源记》翻译成英文。其中,较著名的数林语堂译本(1940年)、英国汉学家A.Davis的译本进行对比评析。2.2.1林语堂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月26日),中国文学家。福建漳州龙溪人。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2.2.:著名的汉学家,也是一位从事东方文化研究的教授。他前后用了几十年时间,深入研究了陶渊明及其诗文,才完成这部译作的。

他的这部著作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了所有陶诗的英译,以及他对这些诗文的评论;下卷是二部陶诗的校勘。译本评析3.1标题的翻译对比标题:桃花源记林语堂::Peach-《桃花源记》标题中的“源”指一片与世隔绝的地方,林语堂译为非常恰当的。不同于和park,指:(引自’),正是文章描述的那种地方。(张经浩2005:60)尤金.奈达(1982:76-79)曾在一书中对桃花源记的标题译文做如下评述:“‘’-,,,.”上述分析显示在标题的翻译中林语堂(下简称为林)的译文避免给英文读者造成事物联想上的偏差。

3.2理解和表达翻译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大过程。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地理解就谈不上确切地表达。理解与表达通常是互相联系、往返反复的统一过程,不能截然分开。理解原文包括理解原文的字词、字词的明示和隐含意义、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遣词造句的特点及其与意义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上述诸多因素所形成的原文风格。3.2.1字词方面原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林语堂:.Davis:cted;.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此处,林译回避了“阡陌交通”的翻译,从整体上看,似乎Davis的译文比林译更胜一筹。原文:缘溪行林语堂:Davis:,erman,根据上下文,林译明显有误。下文说“便舍船从口入”,所以,这里不可能是“walk”。”理解正确,可以接受。

也可译为“’”。对“欲穷其林”的翻译中,林语堂采取将其融入句中“”,而Davis单独译出“”。这两种译法均可:不定式有表示“目的打算”之功用,而“wish”也很到位。3.2.2句式和段落方面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语堂:.bank.,.,od,s.(376-396),erman,,.:;,, grove,两个译本对原作首句的翻译差异较大。

林译为三个短句,分别使用了三个动 ”“came”,把“忘路之远近”并入下一句开始;而 Davis 译本则用了一个很长的复合句,助动词只有一个。这两种处理方式均可。 从形式上看,林译使用短句,似乎更贴近原文的句式,但从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来看,似乎只有一个助动词的复合句更容易接受。 从整段来看,该段展现一幅色彩艳丽的立体图,图中景物由大到小,系渔人 由远及近的所见。语言简洁,省略处处可见。林译译为四句:先交代时间和主人 公,次交代地点,再交代主人公所遇并用一个定语从句描写桃花林的外观“夹岸 数百步”,然后将原文第二句中的“甚异之”三字单独提前,与原文第一句后部描 写桃花源景色三个分句并在一起译出。在译第四句时,林语堂添加了 , 并用连词while 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与“中无杂树”对照,这种安排与西方人思维重分析的风格相吻合。“there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had ”这种讲故事的表达,读来很像英语儿童故事般娓娓道来, 呈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吸引读者兴趣。而Davis 译本侧重点则不同,他凸显出 一幅动态的画面。

读者的视角跟随武陵渔民()转动,他在河上泛舟, 沉醉其中,突然遇到一篇桃花林,然后译者重点描写了桃花林的美景。也正是这 迷人的美景使渔民十分诧异,终要一探究竟。 3.2.3 语法方面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亲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 林语堂: . He heard he could his wish. Since gone place.戴维斯(A. Davis): ,who , heard go.Soon after, he had out his plan, he fell ill died. “ ford”.林译本把原句的信息用小短句分撒传递 . He heard…”),而Davis ,who Davis顺着中文的语序把时间状语从句置于前,主句在后,林译却按 英语习惯做了调整。

3.2.4 文化历史方面 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林语堂:and very happy Davis:- .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黄发,旧 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林译去掉了原文的形象,侧重译文接受者,直接译为: ;Davis译为:the white- tufts,保留了原文形象,更忠实于原文。原文:及郡下,诣太守。 林语堂:He went ’ Davis: ,he story.秦代以后的“郡”为管辖县的上级行政单位,略相当于现在的省与县。林回避 了郡的翻译,而戴译为,该词特指“欧洲中古时期骑士团的管辖区”, 故用在这里似乎不妥。“太守”为“郡”的最高行政官。林译用 ,Davis 都可接受。

结语所选的这两篇译本当属众多翻译文本中的上佳作品,通过梳理对林语堂和 Davis 关于《桃花源记》英译本的评析,可以得出,标题中林语堂的“源”译的更 加贴切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再现了“源”最初的概念,译文读者联想错位的可能性小。而正文的部分 选词上,笔者认为林语堂译本有欠佳的地方,还有多处信息省去未作出翻译的情 况。为贴近原文句式,林语堂多采用简短的表达句式;Davis 以段落为单位呈现 了一幅幅动态画面。语法方面,被动语态充溢着林语堂的部分场面描写,避免了 Davis 主动语态中人称频繁转换有可能造成的混乱。关于历史文化方面,林语堂 的加注中附上了必要的解释,Davis 用贴近西方读者理解习惯的译文表述历史地 域的名称。 两个译本的回炉,启示今后从事翻译的工作者在文言散文英译中应当处理好 理解与表达之间的关系,注重英汉之间的诸多差异,考虑到译语的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Nida, . : , 1982. Davis.Tao Yuan- ming: :His Works : Press, 2009. 读《桃花源记》两篇英译文的体会[J].中国翻译,1984 海外英语,2011, (14). 胡显耀从文本特征定量分析看《桃花源记》英译本的词语操作 常规.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以上为陆作网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