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羯是什么动物(摩羯鱼在佛教中象征意义)
摩羯是源于印度的一个神兽,半身为羊、半身为鱼,是牧神潘恩的化身。有一天,众神们聚在一起开怀畅饮,天神宙斯召来潘恩为大家吹箫助兴。当众神和妖精们正随着歌声如痴如醉时,森林的另一头,一只多头的百眼兽正呼天啸地、排山倒海而来。众神马上化身为各种动物,四散逃亡。
潘恩为了救竖琴仙女,抱着她踏入被诅咒的湖水中。就这样,潘恩的下半身就变成了鱼。为了表达对潘的敬佩,宙斯就将潘恩的形象映射到空中,幻化成了山羊座,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摩羯座。
辽白釉人首摩羯形提梁注壶长19.5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7.5厘米、高16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乌兰套海苏木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通体白釉,壶前端为一少女头像,眉目清秀,头戴发髻,颈臂间有彩带、花朵做贴饰,双手捧一螭首短注;壶身呈鱼形,尾鳍上翘,身刻细鳞片,腹两侧各附一欲展翅的飞翼,背中部有一莲瓣形注口,颈部和尾鳍之间有一桥型提梁。这件水注将人及鱼(龙)、鸟、螭等动物混合为一体,构思绝妙,造型奇特,是辽瓷中罕见的造型。
辽白釉人首摩羯形提梁注壶是一件极为有名的器物。该器小巧精致,可能是文房之用,即古代文人磨墨时用来装水、滴水的器具。
辽代之前,东北地区除高句丽烧制过低温釉陶及粟琳揭建立的渤海国烧制过渤海三彩和琉璃瓦之外,尚没有烧制瓷器的历史。辽建立后,在中原影响下,也开始瓷器生产,并创造了具有北方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辽代陶瓷。
辽代陶瓷的烧制不仅将中国瓷器的烧制地域扩大到长城以北,而且丰富了中国陶瓷的艺术内容,并对金元两代陶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辽代陶瓷不见于文献记载,辽瓷的被确认和定名还是20世纪30、40年代的事。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大批辽代墓葬、塔基和窑址的发现,出土辽代陶瓷及相关资料日益丰富,使我们对辽代陶瓷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考古资料证明,辽代的陶瓷生产是在学习和沿用中原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受华北的邢窑、定窑和磁州窑的影响尤为明显,甚至初期的窑工都可能是从这些地区掠来的。然而在造型与装饰方面,辽代陶瓷又有许多创新和发展。辽代最著名的陶瓷品种,有辽三彩、辽黄釉、辽白釉、辽绿釉、辽黑釉、辽三彩人物塑像等。
摩羯形象源于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河水之精,其形象来源于鲸、象、鱼、鳄等动物。
公元4世纪末的东汉时期,摩羯纹与佛教一起传入中国。从东晋到唐,对摩羯的记载为双眼如日、牙齿如山、身体巨大,并能毁坏船只,吞食一切并加害于人。
《洛阳迦蓝记》载:“有如来作摩羯大鱼,从河而出,十二年以肉济人处,起塔为记”。
摩羯以肉济人十二年之久,所以,以摩羯为纹饰做金银器或玉器表达了人们希望借此可以得到如来恩惠和保护的愿望。
隋唐以后,佛教大为盛行,摩羯纹随之流行,得到广泛使用,成为金银器上应用较多的装饰纹样。唐代银碗、银盘、银杯上均有摩羯纹样出现。
《中国纹样词典》记载,唐代典型的摩羯纹样形状为长鼻上卷,鼻下两卷须,口大张,獠牙外露,长舌,眼圆睁,眼后螺旋羊角绕一小牛耳,头顶至颈竖粗壮鬃毛,鱼身鱼尾,与古代印度的摩羯纹极为相似,反映了外来纹饰对唐代的影响。
宋辽夏金佛教兴盛,使摩羯纹样在这一时期继续流行。虽然辽代原始宗教为萨满教,但对佛教、道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契丹民族深受唐文化影响,对摩羯纹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兴趣,在传承的过程中进行了创新,使之成为契丹人世俗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纹饰。